第476章 世祖武皇帝中(第2页)
从汉、魏以来,投降的羌人、胡人、鲜卑人,大多被安置在塞内的各个郡。后来他们因为一些事心怀怨恨,就杀害当地的长官,渐渐成了老百姓的祸患。侍御史西河人郭钦上奏疏说:“戎狄这些民族又强悍又野蛮,从古至今都是祸患。曹魏初期人口少,西北的各个郡,大多都是戎狄居住,甚至连京兆、魏郡、弘农这些地方,也经常能看到他们。现在他们虽然表面服从,可要是百年之后有战乱发生,胡人的骑兵从平阳、上党出发,不到三天就能到孟津,那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这些地方,就都成了狄人的地盘了。应该趁着平定吴国的威风,借助谋臣猛将的谋略,逐渐把内郡的胡人迁徙到边境地区,加强对四方少数民族出入的防范,明确古代圣王对远方民族的管理制度,这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啊。”皇帝还是不听。
太康二年(公元281年,辛丑年)
春天,三月,皇帝下诏挑选孙皓宫里的五千宫女进宫。皇帝平定吴国之后,就喜欢到处游玩,吃喝玩乐,对处理政事也不上心了,宫里的宫女差不多有上万人。皇帝经常坐着羊拉的车,任凭羊走到哪儿,走到哪个宫女那儿,就在哪儿吃喝睡觉。宫女们为了让皇帝到自己这儿来,都争着在门口插上竹叶,在地上洒盐水,吸引羊车过来。这时候,皇后的父亲杨骏和他的弟弟杨珧、杨济开始掌权,他们到处结交权贵,接受请托,势力大得内外都能影响到,当时的人把他们叫做“三杨”,很多老臣都被疏远、辞退了。山涛多次劝皇帝,皇帝虽然知道这样不好,但就是改不了。
当初,鲜卑族的莫护跋从塞外迁到辽西棘城的北边居住,他这一部落号称慕容部。莫护跋生了木延,木延又生了涉归,后来迁到辽东的北边。他们世代归附中原王朝,多次跟着中原王朝出征,立了不少功劳,涉归被封为大单于。冬天,十月,涉归开始侵犯昌黎。
十一月壬寅日,高平武公陈骞去世。
这一年,扬州刺史周浚把治所迁到秣陵。吴国那些还没顺服的百姓,经常起来闹事,搞破坏,都被周浚带兵平定了。周浚对当地的老人很尊敬,以礼相待,还到处搜罗有才能的人,恩威并施,吴国人都心服口服。
【内核解读】
西晋灭吴(公元280年)是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的关键节点,太康元年至太康二年的记载,不仅呈现了统一后的政治封赏与功勋争议,更暗藏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伏笔。这段历史如同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权力平衡、制度隐患与人性博弈的复杂图景。
功勋评定:权力游戏下的“功过相对论”
平吴之战后,王浑与王濬的“争功风波”成为朝堂焦点。武帝命刘颂校功,最终判定王浑为“上功”、王濬为“中功”,却因不满结果将刘颂贬官,这一操作暴露了西晋政治的本质——功勋评定并非基于事实,而是权力平衡的产物。王浑出身太原王氏,是世家大族代表,其背后牵扯着西晋立国的门阀势力;王濬虽立首功,却因出身寒微且性格刚直,成为权力博弈的牺牲品。
王濬的“忿愤直言”与范通的“蔺相如之喻”形成鲜明对比。范通建议王濬“角巾私第,口不言平吴之事”,看似是明哲保身的智慧,实则揭示了西晋官场的生存法则:功绩必须让位于权力秩序。王濬坦言“始惩邓艾之事,惧祸及身”,更是点破了西晋初年功臣的集体焦虑——邓艾灭蜀后遭诬陷致死的阴影,始终笼罩着立功武将。时人“咸以濬功重报轻”的舆论,与武帝最终仅迁王濬为镇军大将军的结果,印证了门阀政治对公平的碾压。
制度隐患:“忘战必危”与“去州郡兵”的悖论
杜预与武帝在治国理念上的冲突,预示着西晋的制度危机。杜预镇守襄阳时“勤于讲武,申严戍守”,践行“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古训,甚至“数饷遗洛中贵要”以自保,展现了务实的政治智慧。他开渠灌田、疏通漕运的举措,更凸显了地方治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