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汉纪五十三 孝献皇帝丙(第2页)
秋天,七月甲子日,皇帝的车驾出了宣平门,正要过桥的时候,郭汜的几百个士兵拦住桥问:“这是天子吗?”车驾没办法往前走。李傕的几百个士兵,都拿着大戟守在皇帝车驾前面,两边的士兵眼看就要打起来了,侍中刘艾大声喊道:“这就是天子!”又让侍中杨琦把车帷高高举起,皇帝也说:“你们怎么敢逼近朕呢?”郭汜的士兵这才退了回去。过了桥之后,众人都高呼万岁。夜里到了霸陵,跟着皇帝的人都饿了,张济就按等级给大家分发食物。李傕出兵驻扎在池阳。丙寅日,朝廷任命张济为骠骑将军,可以像三公一样开府设置僚属;任命郭汜为车骑将军,杨定为后将军,杨奉为兴义将军,他们都被封为列侯。又任命原来牛辅的部将董承为安集将军。郭汜想让皇帝到高陵去,公卿大臣和张济都觉得应该去弘农,大家为此开大会讨论,却没个结果。皇帝派使者告诉郭汜:“弘农离宗庙比较近,你别犹豫了。”郭汜不听。皇帝气得一整天都没吃饭。郭汜听说后说:“那就先到附近的县吧。”八月甲辰日,皇帝车驾前往新丰。丙子日,郭汜又打算胁迫皇帝回到郿县定都,侍中种辑知道了这个消息,就偷偷告诉杨定、董承、杨奉,让他们到新丰会合。郭汜知道自己的计划泄露了,就扔下军队,逃进南山。
评论
这段记载生动展现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复杂局势,其中蕴含的战略抉择、人性博弈和权力逻辑,即便以现代视角审视,仍具深刻启示:
战略定力:荀彧的“固本思维”穿透短期诱惑
荀彧劝阻曹操放弃兖州攻徐州的论述,堪称古代战略决策的经典案例。他的核心逻辑——“深根固本以制天下”,放在现代语境中,就是强调“核心竞争力”和“战略根据地”的重要性。
他指出兖州对曹操的价值,如同关中、河内对刘邦、刘秀的意义:既是资源基地(“收熟麦,约食畜谷”),也是风险缓冲带(“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这种“先稳固基本盘,再图扩张”的思路,在现代商业、军事中依然适用——企业若盲目扩张而忽视核心市场,国家若放弃战略要地而追求虚名,往往会陷入“失地亡本”的困境。
他对徐州局势的预判更是精准:对方“坚壁清野”“人自为守”,且曹操此前征伐时的“威罚实行”已埋下仇恨(“子弟念父兄之耻”),强行进攻只会陷入“攻不拔、略无获”的消耗战。这提示我们:短期机会若与长期利益冲突,且缺乏可行性支撑,就应果断放弃。曹操最终“乃止”,体现了决策者对战略逻辑的尊重,避免了“捡芝麻丢西瓜”的风险。
战术博弈:曹操的“以弱胜强”与信息差利用
曹操以不足千人迎击吕布万余大军的战役,是典型的“不对称作战”范例:
他利用地形(“屯西有大堤,其南树木幽深”)隐蔽兵力,以“半兵堤外”示弱,引诱吕布轻敌,再通过“轻兵挑战+伏兵突袭”的组合拳打破僵局。这种战术的核心,是通过信息差制造对方误判——用局部暴露的“弱势”掩盖全局的“优势”(兵力部署、地形熟悉度),在现代战争中的“伏击战”“特种作战”中仍可见其影子。
更关键的是,曹操抓住了吕布的决策盲区:对方以为曹军“皆出收麦,在者不能千人”,却没料到曹操能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兵力集结与伏击部署。这说明:对手的“常识性判断”往往是可利用的弱点,而快速应变能力(“隐兵堤里”“步骑并进”)是弱势方破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