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79章 世祖武皇帝中(第2页)

冬天,十二月庚午日,宣布大赦天下。

闰月,当阳成侯杜预去世。

这一年,塞外匈奴的胡太阿厚率领部落两万九千三百人前来投降,皇帝把他们安置在塞内的西河地区。

撤销宁州,并入益州,设置南夷校尉来管理当地事务。

太康六年(公元285年,乙巳年)

春天,正月,尚书左仆射刘毅退休,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戊辰日,任命王浑为尚书左仆射,王浑的儿子王济为侍中。王浑手下办事的人处理事情不当,王济就依法处置。王济的堂兄王佑,一直和王济关系不好,就趁机诋毁王济,说他容不下自己的父亲,皇帝因此疏远了王济,后来王济因为犯事被免官。王济这人生活奢华,皇帝就跟侍中和峤说:“我先骂王济一顿,然后再给他官做,你觉得咋样?”和峤说:“王济这个人豪爽直率,恐怕不会屈服。”皇帝就把王济叫来,狠狠责备了他一顿,然后问:“你知道惭愧不?”王济说:“‘尺布尚可缝,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这样的民谣,我常常因为它替陛下感到羞愧。别人能让亲近的人变得疏远,我却不能让亲近的人更亲近,就这点我觉得愧对陛下。”皇帝听了,没说话。和峤是和洽的孙子。

青州、梁州、幽州、冀州发生旱灾。

秋天,八月丙戌初一,发生日食。

冬天,十二月庚子日,襄阳武侯王濬去世。

这一年,慕容删被他的部下杀了,部落众人又把慕容涉归的儿子慕容廆迎回来,拥立他为首领。慕容涉归和宇文部向来有仇,慕容廆请求朝廷允许他去讨伐宇文部,朝廷没答应。慕容廆一气之下,就进犯辽西,杀了不少人,抢了很多东西。皇帝派幽州的军队去征讨慕容廆,双方在肥如交战,慕容廆的部队被打得大败。从这以后,慕容廆每年都侵犯边境,还向东攻打扶馀,扶馀王依虑自杀;他的子弟逃到沃沮坚守。慕容廆把扶馀的国都夷为平地,驱赶着一万多人回去了。

太康七年(公元286年,丙午年)

春天,正月甲寅初一,发生日食。魏舒称病,坚决请求退位,最后以剧阳子的身份离职。魏舒做事,总是先做了再说,他退位的时候,都没人提前知道。卫瓘给魏舒写信说:“每次和您一起讨论辞官这事,天天说都没结果,真可谓‘看着就在眼前,忽然又到了身后’啊。”

夏天,慕容廆进犯辽东,原来扶馀王依虑的儿子依罗请求率领现有部众回去恢复旧国,向东夷校尉何龛求援,何龛派督护贾沈带兵送他们回去。慕容廆派他的将领孙丁率领骑兵在路上拦截,贾沈奋力作战,斩杀了孙丁,于是恢复了扶馀国。

秋天,匈奴的胡都大博以及萎莎胡各自率领部落十万多人到雍州投降。

九月戊寅日,扶风武王司马骏去世。

冬天,十一月壬子日,任命陇西王司马泰都督关中诸军事。司马泰是宣帝司马懿弟弟司马馗的儿子。

这一年,鲜卑族的拓跋悉鹿去世,他弟弟拓跋绰继位。

太康八年(公元287年,丁未年)

春天,正月戊申初一,发生日食。

太庙的大殿塌陷了,秋天,九月,开始改建太庙,参与修建的有六万人。

这一年,匈奴都督大豆得一育鞠等人又率领部落一万一千五百人前来投降。

太康九年(公元288年,戊申年)

春天,正月壬申初一,发生日食。

夏天,六月庚子初一,发生日食。三十三个郡国发生大旱。

秋天,八月壬子日,流星像下雨一样坠落。

还发生了地震。

【内核解读】

太康五年至太康九年这段时期,在西晋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印记,政治、社会、民族等多方面的事件交织,反映出西晋王朝复杂的发展态势。

在政治制度层面,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愈发凸显,成为社会发展的阻碍。刘毅上疏全面且深刻地剖析了这一制度的八大损政之道。其中,“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这一现象,将九品中正制下阶层固化的本质暴露无遗。出身寒门的人才即便有卓越的才能,也难以在仕途上获得上升的机会,而世家大族子弟仅凭高贵门第,便能轻松占据高位,享受荣华富贵。这种不公平的选拔机制,严重挫伤了寒门士子的积极性,使得社会的人才流动陷入停滞,整个社会逐渐失去活力与创新精神。同时,中正官权力过大且缺乏有效监督,他们肆意操纵品评结果,依据个人的爱憎喜好来决定士人等级的高低,导致这一制度沦为他们谋取私利的工具。一时间,官场之上钻营请托之风盛行,真正有才能和品德的人被埋没,而那些善于阿谀奉承、攀附权贵之徒却得以平步青云。这不仅严重破坏了官场的清正风气,也极大地削弱了政府的治理能力和公信力。刘毅的建议切中时弊,然而,由于九品中正制是士族门阀维持自身特权的重要制度支撑,涉及到众多既得利益集团的核心利益,因此,尽管晋武帝内心或许认同刘毅的观点,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因种种阻力而无法推行改革,只能任由这一腐朽制度继续侵蚀西晋王朝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