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57章 汉纪五十五 孝献皇帝戊(第3页)

曹操的用人之道:格局决定气度,气度成就事业

曹操在这一年的表现则尽显其卓越的领袖才能,尤其是在用人方面的格局令人称道。当年曹操在兖州举荐魏种为孝廉,兖州叛乱时,他曾坚信魏种不会背弃自己。但当听到魏种逃走的消息后,曹操愤怒地表示若魏种不逃到偏远之地,绝不放过他。然而,当攻下射犬生擒魏种后,曹操却因欣赏其才能而赦免了他,还任命其为河内太守,将河北事务托付于他。

这种“不念旧恶,唯才是举”的用人理念,体现了曹操非凡的气度与远见。在乱世之中,人才是争夺天下的关键资源,曹操能够放下个人恩怨,看重人才的实际价值,这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愿意为其效力。相比之下,那些心胸狭隘、对叛将赶尽杀绝的势力,往往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最终在竞争中逐渐落后。曹操的用人之道,为其势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他日后统一北方奠定了人才基础。

袁绍的骄纵:胜利后的迷失与战略误判

袁绍在消灭公孙瓒后,势力达到顶峰,但他却因此变得日益骄纵。主簿耿包建议他顺应天意称帝,袁绍虽因僚属反对而杀耿包以自解,但内心的野心已逐渐膨胀,对朝廷的贡御变得稀少简略。这种心态上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他的战略决策。

当他计划攻打许都时,沮授劝谏指出,连年征战已使百姓疲敝、仓库空虚,应先务农息民,遣使向天子献捷,若受阻再寻找出兵理由,采取渐进式的策略消耗曹操。这一建议极具战略眼光,既考虑到了自身的实际情况,又注重师出有名的重要性。然而,袁绍却听信郭图、审配的意见,认为凭借自身强大的兵力攻打曹操易如反掌,不顾潜在的风险执意出兵。

更严重的是,袁绍因郭图等人的谗言,对沮授产生猜忌,将其统领的军队分为三部分,由沮授、郭图、淳于琼各掌一军。这种削弱核心谋士权力的做法,不仅破坏了军队的指挥体系,也寒了忠臣之心。袁绍的骄纵使其丧失了清醒的判断能力,看不到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也忽视了自身内部存在的问题,为日后官渡之战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袁术的覆灭:荒淫无道与背离民心的必然结局

袁术称帝后的表现则完全暴露了其昏庸无能的本质。他称帝后生活愈发淫侈,拥有数百名姬妾,她们都穿着华丽的丝绸,享用精美的食物,而部下却饥饿困窘,袁术对此毫不过问。这种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身享乐的统治方式,必然导致民心离散、众叛亲离。

当资财耗尽无法自立时,袁术先是投奔部曲陈简、雷薄,却遭到拒绝,陷入走投无路的境地。他试图将帝号归还给袁绍,想借袁绍的势力苟延残喘,却在途中被曹操派遣的刘备和朱灵拦截,最终在江亭愤慨而死。袁术的败亡是历史的必然,他违背民心称帝,又无治国理政之才,只顾追求奢华生活,失去了立足的根本。他的结局警示后人,脱离群众、荒淫无道的统治者,无论曾经拥有多大的势力,最终都难逃覆灭的命运。

建安四年的这些历史事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不同领袖的格局与智慧。公孙瓒的刚愎自用、袁绍的骄纵自负、袁术的荒淫无道,都将各自的势力推向了衰败的深渊;而曹操凭借其在用人、战略等方面的卓越表现,逐渐在乱世中崭露头角。这一年的风云变幻告诉我们,在激烈的竞争中,领袖的格局、眼光和用人之道,往往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而顺应民心、保持清醒、善用人才,才是立足乱世、成就大业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