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60章 汉纪五十五 孝献皇帝戊(第2页)

夏天,四月,曹操往北去救刘延。荀攸说:“现在咱们兵力少,打不过袁绍,必须分散他的兵力才行。您到延津,做出要渡河去抄他后路的样子,袁绍肯定会往西来应战,然后咱们轻装部队去偷袭白马,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就能抓住颜良。”曹操听从了这个计策。袁绍听说曹操要渡河,立刻分兵往西拦截。曹操就带领军队日夜兼程赶往白马,离白马还有十多里的时候,颜良大吃一惊,赶忙来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率先出击。关羽远远看见颜良的帅旗车盖,策马冲入万军之中,刺死颜良,斩下他的首级后返回,袁绍的军队没人能拦住他。曹操成功解了白马之围,把当地百姓迁移走,沿着黄河往西撤。

袁绍要渡河追击曹操,沮授劝说道:“胜败变化无常,可不能不慎重啊。现在咱们应该留在延津驻扎,再分一部分兵力到官渡。要是能取胜,再去追击也不晚;要是追击过程中出了问题,大军可就回不来了。”袁绍不听。沮授临渡河时叹息道:“主公志得意满,下面的人只想着邀功,悠悠黄河啊,我还能再回来吗!”于是称病辞职。袁绍不答应,心里还挺恨他,又把沮授统领的部队都划归郭图指挥。

袁绍的军队到了延津南边,曹操指挥军队在南阪下扎营,派人登上营垒了望,报告说:“大概有五六百骑兵。”过了一会儿,又报告:“骑兵越来越多了,步兵多得数不清。”曹操说:“不用再报告了。”还命令骑兵解下马鞍,放开战马。当时,从白马运来的辎重物资正在路上,将领们觉得敌人骑兵太多,不如退回营寨防守。荀攸说:“这正是引诱敌人的办法,怎么能退呢!”曹操看着荀攸笑了。

袁绍的骑兵将领文丑和刘备带着五六千骑兵先后赶到。将领们又报告:“可以上马迎敌了。”曹操说:“还不行。”过了一会儿,敌人骑兵更多了,有些开始去抢辎重。曹操说:“可以了!”于是大家都上马出击。当时曹操的骑兵不到六百,却发动猛攻,把袁绍的军队打得大败,还杀了文丑。颜良和文丑都是袁绍的名将,两场战斗下来,都被曹操这边解决了,袁绍的军队士气大受打击。

当初,曹操很欣赏关羽的为人,但察觉到关羽心思不定,没有长期留下的意思,就派张辽去问问关羽的想法。关羽感叹说:“我心里清楚曹公对我特别好。但是我受过刘将军的大恩,发誓要同生共死,不能背叛他。我终究是不会留下的,不过我要立下战功报答了曹公再走。”张辽把关羽的话告诉曹操,曹操觉得关羽很讲道义。等关羽杀了颜良,曹操知道他肯定要走,就重重地赏赐他。关羽把曹操赏赐的东西都封存起来,写了封信告辞,然后跑到袁绍军中去找刘备。曹操身边的人想追关羽,曹操说:“他也是各为其主,别追了。”

曹操回到官渡驻军,阎柔派使者来见曹操,曹操任命阎柔为乌桓校尉。鲜于辅亲自到官渡来见曹操,曹操任命鲜于辅为右度辽将军,让他回去镇守幽州。

评论

建安五年的这段历史,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乱世画卷,在刀光剑影与权谋算计中,尽显三国群雄的格局与命运。这一时期的一系列事件,不仅成为官渡之战的重要铺垫,更深刻揭示了乱世中决定成败的核心要素——决断力、识人术与战略眼光。

决断力的生死考验

曹操诛杀董承集团后,面临着一个关乎全局的战略抉择:是先迎战北方强敌袁绍,还是东征刚刚崛起的刘备?在诸将普遍担忧袁绍趁机偷袭的情况下,曹操展现了惊人的战略定力。他精准判定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而郭嘉的“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更坚定了他的决心。这种“先除内忧、再抗外患”的决断,体现了曹操对时局的敏锐洞察——袁绍虽强却反应迟缓,刘备虽弱却潜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