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69章 孝献皇帝庚(第2页)

秋天,七月,武威太守张猛杀了雍州刺史邯郸商,州里的军队前去讨伐,把张猛杀了。张猛是张奂的儿子。

八月,曹操往东去讨伐海贼管承,到了淳于,派将领乐进、李典把管承打败,管承逃到海岛上。

昌豨又反叛了,曹操派于禁去讨伐,把昌豨杀了。

这一年,封已故琅邪王刘容的儿子刘熙为琅邪王。齐、北海、阜陵、下邳、常山、甘陵、济阴、平原这八个封国,都被废除。

乌桓趁着天下大乱,掳掠了汉朝百姓十多万户。袁绍把他们的首领都封为单于,还把自己家的女子认作女儿,嫁给他们。辽西乌桓的蹋顿势力尤其强大,袁绍对他也很好,所以袁尚兄弟就去投奔他。蹋顿多次带兵进入边塞劫掠,还想帮袁尚恢复以前的领地。曹操准备攻打乌桓,就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以便运输粮草。

孙权攻打山贼占据的麻屯和保屯,把这两个地方平定了。

评论

建安十一年,是东汉末年乱世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北方的政治格局在刀光剑影中悄然重塑,曹操集团通过军事征伐与制度革新,逐步夯实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而隐藏在胜利背后的治理智慧与社会矛盾,更值得后人深思。

在军事层面,曹操亲自率军平定并州高干之乱,标志着其对北方袁绍残余势力的肃清进入收尾阶段。高干作为袁绍外甥,凭借并州地理优势负隅顽抗,最终在匈奴拒援、南奔无门的绝境中被斩杀,这一战役不仅消除了曹操西侧的军事威胁,更打通了中原与北方边境的战略通道。值得注意的是,曹操在军事胜利后并未简单依赖武力管控,而是选择梁习担任并州刺史,这一人事安排展现了其 “以文治武” 的治理思路 —— 用文官的柔性治理巩固军事征服的成果,这种刚柔并济的策略成为曹魏政权扩张中的典型模式。

梁习治理并州的实践,堪称乱世中的治世典范。面对 “胡狄雄张、吏民亡叛” 的混乱局面,他采取了层次分明的治理策略:先是以礼相待招纳地方豪强,通过荐举入仕将其纳入幕府体系,瓦解潜在的反抗力量;继而征发丁壮编入军队,削弱地方武装基础;最终通过迁徙家眷至邺城的方式,彻底消除割据隐患。这种 “胡萝卜加大棒” 的策略成效显着,不仅使单于恭顺、名王臣服,更实现了 “边境肃清、百姓布野” 的安定局面。尤为可贵的是,梁习在恢复生产的同时,注重发掘人才,将常林、王凌等避乱名士荐举为官,这种 “乱世重才” 的眼光,为曹魏政权储备了大量治世人才,体现了超越时代的治理智慧。

与梁习的成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干的失败,而仲长统对高干 “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 的评价,恰是乱世群雄兴衰的精准注解。仲长统在《昌言》中提出的治乱循环论,更深刻揭示了封建王朝兴衰的本质规律:创业之君在战乱中凭借实力赢得天下,继位者却往往因富贵而滋生腐败,最终导致 “君臣宣淫、上下同恶” 的败亡结局。这种对权力异化的警惕,不仅是对高干之流的批判,更预言了后世王朝更迭的历史宿命。曹操将仲长统举荐为尚书郎,既体现了其对人才的重视,也暗示了曹魏政权对治乱规律的深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