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孝献皇帝庚(第2页)
夏天,六月,朝廷废除三公官职,重新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癸巳日,任命曹操为丞相。曹操任命冀州别驾从事崔琰为丞相西曹掾,司空东曹掾陈留的毛玠为丞相东曹掾,元城县令河内人司马朗为主簿,司马朗的弟弟司马懿为文学掾,冀州主簿卢毓为法曹议令史。卢毓是卢植的儿子。崔琰和毛玠一起负责选拔人才,他们举荐任用的都是清正廉洁的人。那些当时名气很大但行为不本分的人,根本得不到晋升。他们提拔老实敦厚的人,排斥华而不实、虚伪的人,推举谦逊低调的人,抑制结党营私的人。从这以后,天下的士人都用廉洁的操守来激励自己,就算是那些备受宠信的大臣,车马服饰也不敢太过奢华。甚至有些地方官员回来述职,满脸污垢,穿着破旧的衣服,独自乘坐简陋的柴车。军中官员进入丞相府,都穿着朝服步行。上面的官员廉洁,下面的风气也跟着改变。曹操听说后,感叹道:“用人能做到这样,让天下人自我约束,我还有什么可操心的呢!”
司马懿,从小就聪明通达,很有谋略。崔琰对他哥哥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过人,公正允当,刚毅果断,才能出众,不是你能比得上的。”曹操听说后,就征召司马懿,司马懿借口有风痹病推辞。曹操生气了,想逮捕他,司马懿害怕,只好去任职。
曹操派张辽驻扎在长社,出发前,军中有人谋反。夜里,营中惊慌混乱,燃起大火,全军都受到惊扰。张辽对手下说:“别慌!不是整个军营的人都反了,肯定是有人制造变故,想借此惊扰大家。”于是他下令军中:“没参与谋反的人都安静坐下!”张辽带着几十名亲兵,站在营阵中间。过了一会儿,局势就稳定下来,很快就抓到了带头谋反的人,把他杀了。张辽在长社,于禁驻扎在颍阴,乐进驻扎在阳翟,这三位将军都很有个性,常常闹矛盾。曹操派司空主簿赵俨同时参与这三支军队的事务,每件事都耐心教导劝谕,他们这才变得亲近和睦。
评论
建安十三年是东汉末年格局剧变的关键节点,这一年的诸多事件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更埋下了三国鼎立的伏笔。透过这段史料,我们能清晰看到乱世中各方势力的博弈、人才的流动与抉择,以及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浮沉。
曹操的权术与布局:巩固权威与军事准备
建安十三年正月,曹操以“选举不实”为由弹劾司徒赵温,罢免其官职,表面理由是赵温征召其子曹丕,实则是曹操削弱东汉朝廷旧有势力、强化个人权威的政治操作。此时的曹操已非单纯的权臣,而是通过一系列人事调整逐步架空汉室,为后续的权力扩张铺路。
与此同时,曹操返回邺城后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这一举措极具战略眼光。当时曹操已基本统一北方,南下荆州、扬州成为必然趋势,而南方水战频繁,玄武池的训练为曹军后续的南下作战提供了基础。这一细节也暗示了曹操此时已将统一全国纳入战略规划,军事准备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
甘宁的抉择与孙权的西进战略:人才流动与霸业雄心
甘宁的人生轨迹是这段史料中极具戏剧性的篇章,他的选择与被选择深刻反映了乱世中人才的价值与归宿。最初甘宁率部投奔刘表,却因刘表“不习军事”、缺乏雄才大略而失望;转投黄祖后,虽立下射杀凌操的大功,却仍被当作凡人对待,即便苏飞多次举荐仍不受重用。这种怀才不遇的经历,让甘宁最终选择投奔孙权,而这一选择成为其人生的转折点。
甘宁投奔孙权后,迅速得到周瑜、吕蒙的共同举荐,更获得孙权“礼异旧臣”的待遇,这种君臣相知的际遇为其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甘宁向孙权提出的战略规划极具前瞻性:先取黄祖,再西进据楚关,进而图谋巴蜀。这一规划精准抓住了当时的局势痛点——刘表集团的衰落与荆州的战略价值,为孙权集团指明了西进扩张的方向,堪称东吴版的“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