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 孝献皇帝癸(第2页)
刘备派宜都太守扶风人孟达从秭归向北攻打房陵,杀了房陵太守蒯祺。又派养子副军中郎将刘封从汉中顺着沔水南下,统领孟达的军队,与孟达一起攻打上庸,上庸太守申耽献出整个郡投降。刘备加封申耽为征北将军,兼任上庸太守,任命申耽的弟弟申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
秋天,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在沔阳设下坛场,布置好军队,聚集众人,群臣陪同就位,读完奏表后,刘备便跪拜接受玺绶,戴上王冠。然后通过驿站向朝廷上奏章,归还之前暂借的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绶。刘备立儿子刘禅为王太子。提拔牙门将军义阳人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镇守汉川。刘备回到成都处理政务,任命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其余的人也都按等级升迁。刘备派益州前部司马犍为人费诗去给关羽送去印绶,关羽听说黄忠的职位和自己一样,生气地说:“我堂堂大丈夫,绝不能和这个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成就王业的人,用人不会只看一种标准。以前萧何、曹参和高祖刘邦从小就是亲密的旧友,而陈平、韩信是后来从别处投奔来的;但论起地位,韩信却是最高的,也没听说萧何、曹参因此抱怨。现在汉中王因为黄忠一时的战功,对他尊崇有加,以振兴汉室;但在汉中王心里,黄忠的分量难道能和您相提并论吗!况且汉中王和您就像一个整体,休戚与共,祸福同担。我觉得您不应该在意官职名号的高低、爵禄的多少。我只是个奉命行事的使者,您要是不接受任命,我就回去,但我为您这种举动感到惋惜,恐怕您以后会后悔。”关羽听后恍然大悟,立刻接受了任命。
评论
建安二十四年,是三国历史上极具戏剧性与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里,魏蜀两大势力在汉中展开激烈角逐,关羽北伐震动中原,一系列关键战役与决策深刻重塑了当时的政治军事格局,为后三国时代的形成埋下伏笔。透过这段史料,我们能清晰看到英雄人物的战略智慧、性格缺陷与时代命运的交织。
军事博弈中的生死抉择
定军山之战堪称三国时期“以智取胜”的经典战例。夏侯渊作为曹操麾下名将,虽“战数胜”却未能领悟曹操“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的告诫。面对刘备在定军山的驻军,夏侯渊贸然出兵争夺,最终陷入黄忠的居高临下之攻势,不仅自身阵亡,更导致“军中扰扰,不知所为”。这一败绩直接暴露了单纯依赖勇猛、缺乏战略考量的将领短板——正如曹操所言,“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危急时刻,督军杜袭与司马郭淮的应急处置展现了成熟的军事素养。他们果断推举“刘备所惮”的张合为主帅,迅速稳定军心;在刘备欲渡汉水进攻时,郭淮否定“依水为阵”的示弱之策,提出“远水为陈,半济而击”的战术,既展现了军事智慧,又成功疑退敌军。这种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成为曹魏军队避免崩溃的关键。
赵云“空营计”则将心理战术运用到极致。面对曹操大军突袭,赵云先“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随后“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利用魏军多疑心理制造伏击假象,最终以“雷鼓震天”“劲弩射后”的追击造成敌军“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刘备“子龙一身都为胆也”的赞叹,不仅是对赵云勇武的肯定,更是对其胆识与战术素养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