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396章 世祖文皇帝上(第2页)

孙权从公安迁都到鄂县,还把鄂县改名叫武昌。

五月辛巳日,蜀汉皇帝刘备封夫人吴氏为皇后。这位皇后是偏将军吴懿的妹妹,以前是刘璋哥哥刘瑁的妻子。同时,立儿子刘禅为皇太子,还让太子娶了车骑将军张飞的女儿做太子妃。

当年曹操进入邺城的时候,曹丕还是五官中郎将,他看到袁熙的妻子、中山人甄氏长得漂亮,很是喜欢,曹操就给他把甄氏聘为妻子,后来生下儿子曹叡。曹丕称帝后,安平的郭贵嫔很受宠,甄夫人留在邺城,见不到曹丕。甄夫人心里郁闷,难免有些怨言。郭贵嫔趁机在曹丕面前说甄夫人坏话,曹丕听后大怒。六月丁卯日,曹丕派人去赐甄夫人死。

曹丕因为祖宗的宗庙在邺城,就在洛阳的建始殿祭祀曹操,用的是家里祭祀祖先的礼仪。

戊辰日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发生了日食。有关官员上奏请求罢免太尉,曹丕下诏说:“出现灾异,这是上天谴责我这个君主,要是把过错归到大臣身上,这哪里符合大禹、商汤怪罪自己的大义呢!让百官各自好好履行职责。以后要是再出现天地间的灾异,不要再弹劾三公了。”

蜀汉皇帝刘备封他的儿子刘永为鲁王,刘理为梁王。

评论

黄初二年是三国历史上充满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时期的政治事件不仅塑造了当时的权力格局,更埋下了后世关于“正统性”讨论的伏笔。透过这段史料,我们能清晰看到乱世中权力更迭的逻辑、人性的复杂以及历史叙事的深层密码。

权力合法性的构建与冲突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代汉建魏后,次年刘备集团便上演了一场完整的权力合法性构建大戏。从“蜀中传言汉帝已遇害”的舆论铺垫,到“群下竞言符瑞”的造势运动,再到刘备“即皇帝位于武担之南”的最终登场,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政治仪式。这一过程中,前部司马费诗的谏言与被贬,成为权力逻辑的生动注脚。

费诗的谏言直指核心矛盾:刘备集团的政治合法性建立在“讨贼兴汉”的旗帜下,若“大敌未克而先自立”,将动摇人心根基。他以刘邦“屠咸阳犹怀推让”的典故作比,试图以传统政治伦理约束权力扩张。但现实是,在汉献帝被废、曹魏政权已然建立的背景下,刘备若不称帝,其集团将失去“兴复汉室”的象征性依托。这种“政治现实”对“道德理想”的碾压,揭示了乱世中权力运作的残酷法则——合法性叙事必须为实际统治需求服务。

司马光的正统论:超越偏见的历史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的评论,展现了超越时代局限的历史智慧。他尖锐批判了自汉代以来兴起的“正闰之论”,认为这种将历史政权分为“正统”与“僭伪”的做法,本质上是“私己之偏辞,非大公之通论”。这种观点在注重“天命所归”的传统史学中,无疑具有突破性意义。

司马光提出的判断标准简单而深刻:“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在他看来,无论华夷、仁暴、大小、强弱,只要未能实现大一统,本质上都与古代列国无异。这种视角打破了以“血统传承”“地理居中”“道德优劣”为标准的正统论迷思,将历史评价的重心转向“功业之实”。

尤为可贵的是,司马光明确反对史学叙事中的偏见:“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这种互相贬低的做法违背了历史客观性。他主张在编纂历史时“彼此钧敌,无所抑扬”,只“叙国家之兴衰,着生民之休戚”,让读者“自择其善恶得失”。这种注重事实、反对预设评判的态度,至今仍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启示。

制度变革与现实考量

这一年的其他事件同样值得关注。曹魏“初复五铢钱”,标志着在经历长期战乱后,社会经济开始向常态化回归。货币制度的恢复是政权稳定、经济复苏的重要信号,为曹魏后续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