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 世祖文皇帝下(第2页)
辛未日,皇帝到荥阳去打猎,接着又往东巡视。九月甲辰日,抵达许昌。
蜀汉的尚书,义阳人邓芝对诸葛亮说:“现在皇上年纪小,刚登基,应该派个得力的使者去东吴,重新巩固两国友好关系。”诸葛亮说:“我都琢磨好久了,就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今天终于想到啦。”邓芝忙问:“这人是谁呀?”诸葛亮说:“就是你呀。”于是就派邓芝以中郎将的身份去东吴修复友好关系。冬天十月,邓芝到了东吴。当时吴王还没和魏国彻底断绝关系呢,心里正犹豫,没马上接见邓芝。邓芝就自己上表请求拜见,说:“我这次来,不光是为了蜀汉,对东吴也有好处。”吴王这才接见他,说:“我其实也挺想和蜀汉交好的,就是担心你们蜀主年纪小,国家又不大,还面临魏国的威胁,自身难保啊。”邓芝回答说:“吴、蜀两国,占据四个州的地盘。大王您是当世豪杰,诸葛亮也是难得的人才。蜀汉有险要的地势,东吴有三江的阻隔。咱们把这两个优势结合起来,就像唇齿相依。进,可以一起争夺天下;退,也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是明摆着的道理。要是大王您现在归附魏国,魏国往上会要求您去朝拜,往下会索要太子去当人质,要是您不答应,他们就会打着正义的旗号来讨伐,到时候蜀汉也会顺着长江东进。这样一来,江南这块地可就不再是您的啦。”吴王沉默了好一会儿,说:“你说得对。”于是就和魏国断绝关系,专心和蜀汉联合。
这一年,蜀汉后主刘禅册封妃嫔张氏为皇后。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于公元223年(蜀汉建兴元年、魏黄初四年)的历史片段,记录了蜀汉权力交替、曹魏官僚建言、吴蜀关系重构等关键事件,字里行间展现了三国初期各方势力在权力平衡、治理逻辑与战略抉择中的深层思考,其中蕴含的政治智慧与历史启示至今仍具借鉴意义。
蜀汉权力交接:从“托孤”到“治政”的平稳过渡
五月,十七岁的刘禅即位,蜀汉进入“诸葛亮时代”。这段记载首先凸显了蜀汉权力结构的特殊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种高度集中的权力模式,既是刘备“托孤”遗命的延续,也是蜀汉在主少国疑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而诸葛亮掌权后的施政举措,展现了成熟政治家的治理理念:
制度建设优先:“约官职,修法制”的举措,直击刘璋时期益州吏治松散的积弊,为蜀汉政权夯实制度根基。
开放纳谏传统:诸葛亮在教令中反复强调“集众思,广忠益”,以徐庶的“不惑”、董和的“十反”为例,倡导官僚体系内的直言文化。这种对不同意见的包容,既体现了个人胸襟,更暗含治理智慧——在集权体制下,通过制度化的纳谏机制弥补信息盲区,减少决策失误。
权力边界意识:杨颙以“作家譬之”的谏言,深刻阐释了“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的治理原则。诸葛亮“谢之”并为其死“垂泣三日”的反应,展现了他对专业分工、层级权责的尊重,避免了集权走向专断的危险倾向。这种“集权而不专权”的平衡术,是蜀汉政权在动荡中保持稳定的关键。
曹魏官僚生态:三公职能的理性回归呼声
曹魏方面,高柔针对“三公无事,希与朝政”的现状上疏,提出“朝有疑议及刑狱大事,宜数以咨访三公”的建议,反映了官僚体系对权力运行规范化的诉求。其核心逻辑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