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第2页)
夏天四月,定陵成侯钟繇去世。
六月戊子日,太皇太后卞氏去世。秋天七月,安葬武宣皇后。
大司马曹真提议:“蜀汉老是来侵犯,咱不如从斜谷去讨伐他们。让各路将领分几路一起进攻,肯定能大获全胜。”皇帝同意了,还下诏让大将军司马懿沿着汉水从西城进发,到汉中与曹真会合,其他将领有的从子午谷进军,有的从武威进军。司空陈群劝说道:“太祖当年去阳平攻打张鲁的时候,收了好多豆子麦子来补充军粮,结果张鲁还没拿下,粮食就不够吃了。现在咱去讨伐蜀汉,没地方补充粮食,而且斜谷地势险要,进退都困难,运送粮草肯定会被拦截。要是多留兵把守险要之地,又会减少打仗的士兵,这事儿可得好好考虑啊。”皇帝听取了陈群的建议。曹真又上表说要从子午道进军,陈群又指出这条路的不便之处,还算了算军事开支啥的。皇帝把陈群的建议发给曹真,曹真却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出发了。
八月辛巳日,皇帝往东巡视;乙未日,到了许昌。
评论
这段史料记录了三国时期太和四年(公元230年)魏、吴两国的重要事件,从中可窥见当时的政治、军事与社会风貌,其背后反映的问题在历史语境中具有典型意义:
吴国的海外探索与决策困境
孙权派遣卫温、诸葛直率军赴夷洲(今台湾)、亶洲的行动,是中国古代官方首次大规模对台湾地区的探索,具有一定历史突破性。但从决策逻辑看,其动机是“俘其民以益众”的实用主义扩张,忽视了陆逊、全琮关于“远涉不毛风险高、土着难同化”的谏言。这一事件既体现了吴国开拓疆域的尝试,也暴露了君主集权下“个人意志凌驾于理性建议”的局限——最终卫温等人虽抵达夷洲,却因“士卒疫死大半”无功而返,印证了谏言的合理性。
魏国的“浮华案”与政治整肃
诸葛诞、邓飏等人结党标榜“四聪”“八达”,形成以交游、虚名相标榜的政治小圈子,本质是东汉以来“清议”风气的变异,演变为权力攀附的工具。董昭的上疏直击要害:这类群体以“趋势游利”为先,将学问、孝悌抛诸脑后,甚至通过奴客勾结禁中传递消息,破坏了官僚体系的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