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21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第2页)

魏延派人去打探杨仪等人的动静,得知他们打算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营依次带兵撤退,魏延气得不行,不等杨仪出发,就率领自己的部队直接往南返回,还把经过的栈道都烧了。魏延和杨仪各自上表给蜀汉后主,指责对方谋反,一天之内,紧急文书就都送到了。蜀汉后主就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该怎么办,蒋琬和董允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杨仪等人命令士兵开山修路,日夜兼程,紧跟在魏延后面。魏延先到了南谷口,派兵阻击杨仪等人,杨仪就让将军何平在前面抵挡魏延。何平大声呵斥魏延的先头部队:“丞相刚去世,尸体都还没凉呢,你们怎么敢这样!”魏延的士兵们知道是魏延理亏,都不听他的命令,纷纷散去。魏延只好和他的几个儿子一起逃跑,往汉中方向去,杨仪派将领马岱追上去把魏延杀了,还灭了魏延三族。蒋琬率领负责宫廷警卫的各营士兵前往救援,刚往北走了几十里,就传来魏延已死的消息,于是又返回了。一开始,魏延想杀杨仪等人,是希望当时的舆论能让他接替诸葛亮辅佐朝政,所以他不向北投降魏国,而是向南攻打杨仪,实际上他并没有谋反的意思。各路军队回到成都后,蜀汉宣布大赦,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当初,诸葛亮给蜀汉后主上表说:“我在成都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薄田,子孙们的衣食是足够的,我也没有别的谋生手段来增加财富。如果我死的时候,不让家里有多余的丝绸,外面没有多余的钱财,以免辜负陛下的信任。”他去世的时候,果然就像他说的那样。丞相长史张裔常常称赞诸葛亮:“诸葛公赏赐不遗漏关系疏远的人,处罚不偏袒亲近的人,没有功劳就得不到爵位,犯了法就算有权有势也不能免除刑罚,这就是无论贤能还是平庸的人都愿意为他效命的原因啊!”

陈寿评论说:诸葛亮担任丞相,安抚百姓,明确法规制度,精简官职,因时制宜,推心置腹,公正无私;对国家尽忠、对时政有益的人,即使是仇人也一定奖赏;触犯法令、懈怠失职的人,即使是亲人也一定处罚;认罪态度好、真心悔改的人,即使罪行严重也一定释放;花言巧语、掩饰过错的人,即使罪行轻微也一定严惩;善事再小也会奖赏,恶行再小也会贬斥;对各项事务都很精通,能抓住根本,根据名分来要求实际效果,厌恶虚伪不实的人。最终在蜀汉境内,人们都既敬畏他又爱戴他,刑法政令虽然严厉,却没有人怨恨,因为他做事公平,劝诫明确。可以说他是懂得治理国家的杰出人才,是仅次于管仲、萧何的人物啊!

评论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诸葛亮晚年北伐的最后时光,以及他去世后蜀汉的权力震荡,其中既有军事博弈的智慧较量,也有人性复杂的深刻呈现,更暗藏着王朝兴衰的历史密码。

五丈原对峙:心理战背后的生死博弈

五丈原的百日相守,堪称古代军事心理战的经典范例。诸葛亮为逼司马懿出战,不惜以“巾帼妇人之服”羞辱,试图打破曹魏的战略僵持。这一行为看似激进,实则是蜀军粮草不济下的无奈之举——长期对峙对远道而来的蜀汉军队极为不利。而司马懿的“怒而上表请战”,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通过向魏明帝请战,既维护了武将尊严,又将不战的责任转移给朝廷,避免军心动摇。

诸葛亮对这场心理战的本质看得透彻:“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他深知司马懿的拖延战术背后,是对蜀军后勤短板的精准拿捏。而司马懿询问诸葛亮“寝食及事之烦简”的细节,则暴露了其战略核心——不追求战场速胜,而是通过消耗对手主帅精力拖垮蜀汉。当得知诸葛亮“夙兴夜寐,罚二十已上皆亲览,所啖食不至数升”时,司马懿断言“其能久乎”,这一判断最终竟成谶语。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展现了顶级军事家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