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第2页)
庐江的主簿吕习偷偷派人向吴国请求派兵,说自己愿意打开城门做内应。吴王孙权派卫将军全琮率领前将军朱桓等人去接应,等他们到了,事情却败露了,吴军只好又撤回去。
诸葛恪到了丹杨,给周边四个属城的长官都发了文书,让他们各自守好自己的地盘,整顿好军队;对于那些愿意归顺的老百姓,都让他们集中居住。然后他安排将领们,把军队部署在深山险要的地方,只修筑防御工事,不跟山民正面冲突,等山民种的庄稼快成熟的时候,就派兵去收割,一棵都不给他们留。旧的粮食吃完了,新的粮食又收不着,老百姓集中居住后,也没啥收入来源。这下山民们又饿又穷,慢慢地就出来投降了。诸葛恪又下令说:“山民只要改掉恶习,愿意归顺,都要好好安抚,把他们迁到外县去,不许怀疑他们,更不许抓他们!”臼阳县长胡伉抓到一个投降的山民叫周遗,这周遗以前是个坏蛋,因为实在没办法才暂时出来投降的,胡伉就把他绑起来送到官府。诸葛恪认为胡伉违反了命令,就把他斩首示众。老百姓听说胡伉因为抓人被处死,知道官府只是想让他们出来归顺而已,于是老老小小都互相搀扶着出来投降,一年下来投降的人数,跟之前预计的一样。诸葛恪自己带领一万人,剩下的投降山民分给其他将领。吴王孙权很赞赏他的功劳,封诸葛恪为威北将军,都乡侯,还让他把军队驻扎到庐江的皖口。
评论
这段史料聚焦公元237年曹魏、蜀汉、东吴三方的历史片段,既展现了权力运作的复杂逻辑,也暴露了统治阶层的决策困境,其中蕴含的历史启示值得深思:
"天命"包装下的权力合法性焦虑
曹魏高堂隆以"黄龙现"为由主张"改正朔、易服色",本质是通过礼制变革强化皇权合法性。魏明帝采纳此议,将历法改为《景初历》、服色尚黄,看似是顺应"土德"祥瑞,实则是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以"天命所归"的符号化操作巩固统治。这种将自然现象政治化的手段,反映了封建王朝对"君权神授"的依赖——当军事与经济优势不足以彻底压倒对手时,意识形态的建构便成为争夺正统性的重要工具。
而"三祖之庙万世不毁"的提议更显荒诞。曹操(太祖)、曹丕(高祖)、曹叡(烈祖)中,曹叡尚在帝位却预先给自己定庙号,打破了"祖有功、宗有德"的传统礼制。孙盛批评其"当年而逆制祖宗,未终而豫自尊显",直指这种急功近利的自我神化,本质是对权力传承缺乏自信的表现。皇权试图通过提前锁定"万世不毁"的地位巩固统治,反而暴露了统治阶层的短视与虚浮。
军事决策中的理性与冒进
公孙渊割据辽东,魏明帝欲以毋丘俭讨伐,引发朝堂争议。毋丘俭主张"以无用之士克定辽东",实则低估了辽东的实力与地理难度;卫臻则清醒指出:公孙渊"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且曹魏"百姓疲劳",此时孤军深入必败。这场争议的核心,是"扩张欲望"与"现实条件"的冲突。
魏明帝最终拒绝谏言,导致毋丘俭兵败——大雨引发辽水暴涨,魏军后勤断绝,最终被迫撤退。公孙渊趁机自立为燕王,甚至联合鲜卑侵扰北方,使曹魏陷入被动。这一事件揭示了封建帝王决策的典型隐患:当最高统治者被"建功立业"的执念主导时,容易忽视客观条件与专业意见,将个人意志凌驾于现实之上。而辽东之败的连锁反应(公孙渊称帝、边疆动荡),则印证了"冒进决策"对国家实力的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