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29章 烈祖明皇帝下(第2页)

庚戌日,宣布大赦天下。

六月,司马懿的大军到了辽东,公孙渊派大将军卑衍、杨祚率领几万步兵、骑兵驻扎在辽隧,挖了二十多里长的壕沟围起来。将领们都想进攻,司马懿说:“敌人坚守营垒,就是想拖垮我们的军队,现在进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而且敌人主力都在这儿,他们老巢肯定空虚。咱们直接杀到襄平,肯定能打败他们。”于是,司马懿就多插旗帜,假装要从南边进攻,卑衍他们赶紧把精锐部队调到南边。司马懿却悄悄渡过济水,从北边杀过去,直奔襄平。卑衍他们吓坏了,连夜带兵逃跑。魏军继续前进到首山,公孙渊又派卑衍等人迎战,司马懿出击,把他们打得大败,接着就包围了襄平。

秋天七月,下起了大暴雨,辽水猛涨,运粮船直接从辽口开到了襄平城下。雨下了一个多月还不停,平地积水都有好几尺深。魏军将士们都很害怕,想转移营地,司马懿下令:“谁敢说转移营地,斩!”都督令史张静违反命令,被斩首,军心这才安定下来。敌人仗着发大水,还像平常一样出去砍柴放牧,将领们想趁机去抢,司马懿都不同意。司马陈珪说:“以前攻打上庸,八路人马一起进攻,昼夜不停,所以十几天就攻下了坚固的城池,杀了孟达。现在咱们大老远跑来,却这么慢悠悠的,我实在不理解。”司马懿说:“孟达兵力少,但粮食够吃一年,我们将士人数是孟达的四倍,可粮食却支撑不了一个月。用一个月的时间对付一年的储备,能不赶紧进攻吗!四倍兵力打一倍,就算损失一半兵力能取胜,也得这么干,所以当时根本顾不上死伤多少,就是跟粮食赛跑。现在情况不一样,敌人多我们人少,敌人缺粮我们吃饱饭,又赶上这么大的雨,根本没法展开行动,就算想加快进攻,又能怎样呢!从京城出发的时候,我就不怕敌人进攻,就怕他们逃跑。现在敌人粮食快吃完了,但我们的包围圈还没完全合拢,要是去抢他们的牛马,截断他们砍柴的路,这不是逼他们逃跑嘛。打仗讲究的是灵活多变,敌人人多又赶上大雨,所以就算又饿又困,也不会轻易投降,我们得装作没什么办法的样子,让他们安心。为了一点小利益去惊动他们,这可不是好办法。”

朝廷听说军队遇到大雨,都想撤兵。皇帝说:“司马懿能临危应变,活捉公孙渊指日可待。”雨停之后,司马懿就全面合围,堆起土山,挖地道,准备好各种攻城器械,日夜攻打,箭和石块像下雨一样。公孙渊被困得不行,粮食也没了,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情况,死了好多人,他的将领杨祚等人投降。八月,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求司马懿解围退兵,说他们君臣愿意反绑双手投降。司马懿下令把这两人斩了,然后发檄文告诉公孙渊:“楚国和郑国都是独立的国家,郑伯投降的时候还袒露上身,牵着羊去迎接楚王。我是天子任命的上公,王建他们却让我解围退兵,这合乎礼节吗!这两人年纪大了,传话都传不清楚,已经替你把他们斩了。要是你还有别的想法,可以再派年轻又有决断力的人来!”公孙渊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个日期送儿子做人质。司马懿对卫演说:“军事上有五个要点:能打就打,不能打就守,不能守就跑;剩下两条路,要么投降,要么死。你家主公不肯反绑双手投降,这就是决心找死了,没必要送人质!”壬午日,襄平城被攻破,公孙渊和儿子公孙修带着几百骑兵往东南方向突围逃跑,魏军紧追不舍,在梁水边上把公孙渊父子斩杀。司马懿进城后,杀了公孙渊手下公卿以下官员以及士兵百姓七千多人,把尸体堆起来封土做成京观。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个郡都被平定。公孙渊准备造反的时候,将军纶直、贾范等人苦苦劝阻,都被公孙渊杀了,司马懿就给纶直等人修墓,表彰他们的后代,还释放了公孙渊叔父公孙恭。中原地区的人想回故乡的,都听任他们回去。之后司马懿就班师回朝了。

评论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的辽东之战,是三国后期曹魏与辽东公孙渊集团的决定性较量,这段史料不仅记录了一场军事行动的全过程,更折射出三国时代政治博弈的复杂性、战略决策的智慧与局限,以及乱世中人性的多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