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烈祖明皇帝下(第2页)
左将军朱据的部队应该领取三万缗钱,工匠王遂却骗领了这笔钱。吕壹怀疑是朱据实际拿了这笔钱,就拷问负责此事的人,结果这人被打死在杖下。朱据可怜他死得冤枉,就用厚棺材把他安葬了。吕壹又上奏说朱据的手下为他隐瞒实情,所以才厚葬。孙权多次责问朱据,朱据没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只能睡在草垫上等待处罚。过了几天,典军吏刘助发现了真相,说是王遂拿走了钱。孙权这才恍然大悟,说:“连朱据这样的人都被冤枉,更何况普通的官吏和百姓呢!”于是就彻底追查吕壹的罪行,还赏赐给刘助一百万钱。
丞相顾雍到廷尉处审理案件,吕壹作为囚犯来见他。顾雍脸色温和地询问他事情经过,临走的时候,又对吕壹说:“你是不是还有什么想说的?”吕壹只是叩头,什么也没说。当时尚书郎怀叙当面辱骂吕壹,顾雍责备怀叙说:“官府有正式的法律,何必要这样呢!”有关部门上奏要判处吕壹死刑,有人觉得应该施以焚刑或车裂,用来彰显他是罪大恶极的人。孙权就此事询问中书令、会稽人阚泽,阚泽说:“在这么圣明的时代,不应该再有这种刑罚。”孙权听从了他的建议。
吕壹被处死之后,孙权派中书郎袁礼去向各位大将表示歉意,顺便询问当前政事应该改进和舍弃的地方。袁礼回来后,孙权又下诏责备诸葛瑾、步骘、朱然、吕岱等人说:“袁礼回来汇报说:‘我和子瑜(诸葛瑾)、子山(步骘)、义封(朱然)、定公(吕岱)见面,询问当前政事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他们都说自己不掌管民事,不肯轻易发表意见,都把问题推给伯言(陆逊)和承明(潘濬)。伯言和承明见到我后,流着泪诚恳地诉说,言辞十分辛苦,甚至表现出恐惧不安的样子。’我听了之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也深刻地反思自己。为什么呢?只有圣人才能不犯错,明智的人才能看清自己。人的行为举止,怎么可能都恰到好处呢!可能是我自己做了什么伤害大家、拒绝众人意见的事,却没意识到,所以你们才会有顾虑和难处。不然的话,怎么会这样呢?我和你们共事,从年轻到现在,头发都变白了,自认为表里如一,公私分明,足以相互信任。我们之间虽然是君臣关系,但恩情就像骨肉亲情一样,荣华富贵、喜怒哀乐都共同分享。忠诚的人不隐藏实情,有智慧的人不会保留计策,事情有对有错,你们怎么能只在一旁观望呢!大家同坐一条船过河,还能跟谁换呢!齐桓公做了好事,管子没有不赞叹的;齐桓公犯了错,管子没有不劝谏的,要是劝谏没用,就一直劝下去。现在我自己反省,觉得我没有齐桓公那样的德行,可你们连一句劝谏的话都没说出口,还一直有顾虑。这么说来,我比齐桓公还是强点的,不知道你们跟管子比起来怎么样呢!”
冬天十一月壬午日,任命司空卫臻为司徒,司隶校尉崔林为司空。
十二月,蜀汉的蒋琬出兵驻扎在汉中。
乙丑日,皇帝生病。辛巳日,立郭夫人为皇后。
评论
这段史料宛如一幅三国中后期的政治风情画,曹魏的法与情之辩、东吴的宠信与权斗交织上演,既藏着权力运行的铁律,也写满人性在制度缝隙中的挣扎。透过文字,我们能清晰看到三国鼎立格局下,各国治理深层矛盾的集中爆发。
在曹魏的朝堂之上,公孙晃的命运成为了法理与人情角力的焦点。作为叛乱者公孙渊的兄长,他本应被株连处死,却因曾提前预警弟弟的反心,让魏明帝陷入了纠结。廷尉高柔的上疏堪称古代司法理性的闪光——他提出“原心定罪”的原则,以孔子、祁奚的典故论证动机的重要性,主张要么赦免要么公开处决,反对“闭着囹圄,使自引分”的模糊处理。这背后其实是古代司法“春秋决狱”传统与成文法的碰撞,高柔试图用“原心可恕”维护司法的正当性,而魏明帝最终选择“赐死宅中”的折中方案,既未完全违背法理,又用“棺衣殡敛”的礼遇保留了一丝人情,却也留下了“四方观国或疑此举”的隐患。这种权力对司法的微妙干预,揭示了帝制时代“法自君出”的本质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