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47章 高贵乡公上(第3页)
而广陵筑城的失败,则体现了权臣专断的治理弊端。孙峻不顾“功费甚众”的现实,拒绝滕胤的谏止,最终“功卒不成”,既浪费了民力财力,又损害了朝廷威信。这种“举朝莫敢言”的政治氛围,与曹魏朝堂的建言风气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东吴政权缺乏有效制衡机制的致命缺陷。
此外,孙权生前“不立太庙”到孙峻时期“始作太庙于建业”的转变,表面是礼制完善,实则反映了东吴皇权合法性的焦虑。通过尊孙权为“太祖”,试图以宗法祭祀强化统治正当性,但在内部纷争不断的现实面前,这种仪式性的努力终究难以挽回政权的颓势。
历史启示:权力、战略与治理的永恒命题
这段历史揭示了三个核心规律:其一,权力传承需要制度设计与人心凝聚的双重保障,司马氏通过军权控制与人才任用稳固地位,而东吴因内斗失势,正反案例印证了“治内方能安外”的政治铁律;其二,军事决策必须与国力相匹配,姜维的悲剧证明,脱离现实的战略野心终将反噬自身,而陈泰的成功则彰显了审时度势、精准打击的军事智慧;其三,治理效能取决于制衡机制与纳谏胸怀,曹魏因有陈泰、邓艾等务实派支撑而续命,蜀汉、东吴则因专断与内耗加速衰败。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段时期的三国博弈,本质上是不同政治模式的竞争:曹魏通过吸纳门阀士族、完善军事体系实现稳定过渡,蜀汉因理想主义的战略透支走向末路,东吴则在宗室纷争中耗尽活力。这些历史经验,至今仍在提醒我们:无论政权还是组织,唯有平衡理想与现实、兼顾效率与公平,才能在复杂博弈中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