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56章 元皇帝下(第2页)

张绍等人在雒城见到了邓艾,邓艾可高兴了,回信表示接受投降,还夸奖了他们。刘禅又派太仆蒋显另外去命令姜维向钟会投降,还派尚书郎李虎给邓艾送去百姓和士兵的名册,上面记载着蜀汉有二十八万户,九十四万人,军队十万二千人,官吏四万人。邓艾到了成都城北,刘禅率领太子、诸王以及大臣六十多人,反绑双手,拉着棺材,来到军营门口。邓艾拿着符节给他们解开绑绳,烧掉棺材,还把他们请进来相见。邓艾约束将士,不许掳掠百姓,安抚接纳投降的人,让他们恢复原来的生计。还按照邓禹以前的做法,秉承皇帝旨意,封刘禅为行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蜀汉的各级官员也都根据职位高低,被封为魏国的官员,有的还兼任邓艾的下属。邓艾让师纂兼任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人兼任蜀中各郡的太守。邓艾听说黄皓这人奸诈阴险,就把他抓起来,准备杀掉,结果黄皓贿赂了邓艾身边的人,最后竟然逃过一劫。

姜维等人听说诸葛瞻战败,不知道刘禅去哪儿了,就带兵往东进入巴地。钟会进军到涪城,派胡烈等人追击姜维。姜维到了郪县,接到刘禅的命令,只好让士兵们都放下武器,把符节印信交给胡烈,自己则从东路和廖化、张翼、董厥等人一起去钟会那儿投降。将士们都气得不行,纷纷拔刀砍石头。就这样,蜀汉各个郡县的守军接到刘禅的命令后,都停止抵抗,投降了。钟会对姜维等人还挺客气,暂时把他们的印绶、符节和伞盖都还给了他们。

吴国这边听说蜀汉已经灭亡,就撤回了丁奉等人的军队。吴国中书丞、吴郡人华核到宫门上表说:“听说成都失守,蜀汉皇帝逃亡,国家覆灭,我们失去了一个依附我们的国家,也少了一个进贡的属国。我虽然微不足道,但心里实在不安。陛下您圣明仁慈,恩泽广布,突然听到这样的消息,一定会深感悲痛。我满心忧虑惆怅,恭敬地上表向您奏明!”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清晰还原了三国时期蜀汉政权覆灭的关键历程。从邓艾偷渡阴平的军事奇谋,到诸葛瞻兵败绵竹的战略失误,再到刘禅最终降魏的政治抉择,每一个环节都深刻折射出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必然。这场战役不仅终结了蜀汉四十三年的国运,更留下了足以警醒后世的多重启示。

军事博弈中的战略抉择与执行偏差

邓艾偷渡阴平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奇谋。在钟会大军被姜维阻于剑阁、粮草不济欲撤军的危急时刻,邓艾提出了穿越七百里无人区的大胆计划。这一决策背后,展现了他对战场形势的精准判断:蜀军主力被牵制于剑阁,腹地防御空虚,而阴平小道虽艰险却能直插成都心脏。更令人震撼的是执行过程中的意志力——"凿山通道,造作桥阁"的工程难度,"山高谷深,至为艰险"的自然挑战,"粮运将匮,濒于危殆"的后勤危机,最终在邓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的身先士卒下被克服。这种将战略构想转化为实际战果的执行力,成为军事史上以少胜多、以奇制胜的典范。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诸葛瞻的指挥失误。作为诸葛亮之子,他肩负着保卫蜀汉的重任,却在关键战役中连续犯错:到达涪县后"停住不进",拒绝黄崇"速行据险"的正确建议,使邓艾军队得以从容进入平地;在绵竹之战中,先是斩杀劝降使者以示决心,却又在初战不利时险些动摇。黄崇"再三言之,至于流涕"的急切与诸葛瞻"犹豫未纳"的迟缓形成强烈反差,最终导致蜀军主力覆灭。这场战役的胜负不仅决定了蜀汉的命运,更印证了《孙子兵法》"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的军事真理——在战略机遇面前,犹豫迟疑往往比战术失误更致命。

政治抉择背后的现实逻辑与道德困境

蜀汉灭亡的核心环节,是刘禅面对绝境时的投降决策。史料中详细记录了朝堂之上的三种选择:奔吴、南逃或投降。光禄大夫谯周的分析堪称现实主义政治的典型论述:他指出"无寄他国为天子者",揭示了投奔吴国必然沦为附庸的命运;又以"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的清醒判断,论证了投降魏国比投降吴国更有利;对于南逃之议,他精准预言了"耗损诸夷,其叛必矣"的后果——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这一判断完全正确。谯周的主张看似妥协,实则基于对天下大势和蜀汉实力的理性认知,代表了战乱中渴望安定的益州本土士族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