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60章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第2页)

司马炎下诏解除对魏宗室的禁锢,废除部曲将和长吏要送人质的制度。

司马炎接的是曹魏政权的班,曹魏那会儿风气刻薄又奢侈,他就想搞仁政、倡节俭来纠正。太常丞许奇,是许允的儿子。司马炎要去太庙祭祀,大臣们讨论说许奇他爹许允以前被处死了,许奇不适合在皇帝身边,建议把他外放到地方做官;司马炎却回忆起许允以前的威望,称赞许奇有才华,直接提拔他为祠部郎。有关部门报告说拉御车的牛的青丝缰绳断了,司马炎下诏用青麻缰绳代替。

这时候开始设置谏官,任命散骑常侍傅玄、皇甫陶担任。傅玄是傅干的儿子。傅玄觉得曹魏末年士人的风气太差,就给司马炎上疏说:“我听说以前的帝王治理天下,上面注重教化,下面就会形成良好的舆论风气。之前魏武帝曹操喜欢法家的那套,天下人就都看重刑名之学;魏文帝曹丕欣赏通达之人,天下人就轻视坚守节操的人。从那以后,社会纲纪没人管,放荡荒诞的人满朝都是,结果天下再也没有良好的舆论风气了。陛下您受禅登基,弘扬尧、舜那样的教化,只是还没提拔那些清正高远、讲究礼仪的臣子来敦厚风俗、砥砺气节,也没黜退那些虚伪浅薄的人来惩戒不恭敬的行为,所以我才敢说这些。”司马炎觉得他说得挺好,还让傅玄起草诏书呈上来,不过这风气最终也没能彻底改变。

当初,汉朝的征西将军司马钧生了豫章太守司马量,司马量生了颖川太守司马俊,司马俊生了京兆尹司马防,司马防生了晋宣帝司马懿。

【内核解读】

泰始元年(公元 265 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具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岁的史简中,刀光剑影与权力更迭交织,谱写着三国时代落幕前的最后篇章。魏、吴、晋三方的角力与蜕变,不仅勾勒出王朝兴替的残酷逻辑,更暗藏着历史前行的深层密码。

东吴的这一年充满血色阴霾。吴主孙皓先是因猜忌诛杀使臣徐绍,暴露其多疑残暴的本性;继而逼杀景皇后、屠戮景帝子嗣,用至亲的鲜血巩固权力。这种自毁长城的统治方式,与西陵督步阐迁都武昌的建议形成诡异对比 —— 当统治者将刀刃挥向宗室时,任何战略调整都难以挽救人心离散的颓势。孙皓的极端行为本质上是对皇权合法性危机的应激反应,却加速了江东士族对孙氏政权的离心,为日后的覆灭埋下伏笔。

曹魏的命运在这一年走向终点,但并非毫无挣扎。司马昭获殊礼加身本是篡权的前奏,但其突然离世让权力交接平添变数。司马炎的继位看似平稳,却暗藏着曹魏旧臣的无声反抗 —— 太傅司马孚执曹奂之手泣称 “大魏纯臣”,这句悲鸣不仅是个人气节的坚守,更是旧有政治秩序崩塌时的文化回响。魏帝禅位、诸王降爵的结局,印证了 “天下神器,有德者居之” 的虚伪性,暴露了封建皇权 “成者为王” 的赤裸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