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67章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第2页)

后来就有人诬告楼玄和贺邵碰面时,站着嘀咕还大笑,诽谤朝政,两人都被问责。楼玄被发配到广州,贺邵暂时官复原职。没过多久,楼玄又被弄到交趾,最后被杀了。过了一阵子,何定的龌龊事败露,也被干掉了。

羊祜从江陵回来后,专心搞德政、讲信用,想拉拢吴人。每次打仗都约好时间,不搞偷袭。有将领想耍阴招,他就灌人好酒,让对方说不出话。军队在吴境行军,割了粮食当军粮,都按数量折算成绢帛赔偿。每次在江、沔一带打猎,都只在晋地活动,要是禽兽先被吴人打伤再被晋兵逮着,都送回去。这样一来,吴国边境的人都服他。羊祜和陆抗在边境对峙,还经常互派使者。陆抗送酒给羊祜,羊祜直接喝了不设防;陆抗生病,向羊祜求药,羊祜给了现成的药,陆抗马上就吃。手下人劝陆抗,陆抗说:“羊叔子哪是下毒的人!”他还告诫边境守军:“对方专心搞德政,咱们要是光搞暴力,不用打就输了。大家守住边界就行,别贪小便宜。”吴主听说两边关系挺好,就质问陆抗,陆抗说:“一乡一县都得讲信义,何况大国呢!我不这么做,反而显得他有德行,对羊祜没啥影响。”

吴主听了将领们的主意,老侵犯晋国边境。陆抗上书说:“以前夏朝作恶多端,商汤才出兵;纣王荒淫暴虐,周武王才伐纣。要是时机不对,就算是圣人也得养精蓄锐自保,不能轻举妄动。现在不专心搞农业富国,选贤任能,明确奖惩,用道德教化百官,用仁爱安抚百姓,反而听将领们追求虚名,穷兵黩武,每次花费都成千上万,士兵累得要死,敌人没削弱多少,咱们自己先垮了。现在为了争夺帝王大业,却盯着蝇头小利,这是臣子的奸计,不是国家的好策略!以前齐、鲁打了三仗,鲁人赢了两次,结果很快就亡国了。为啥?因为实力悬殊啊。何况现在咱们打仗得到的,还不够弥补损失的呢?”吴主根本不听。

羊祜不跟朝廷权贵搞关系,荀勖、冯紞这帮人都讨厌他。他的外甥王衍曾经来谈事,说得头头是道,羊祜却不认可,王衍气呼呼地走了。羊祜对宾客说:“王夷甫这小子迟早靠名气身居高位,但败坏风气,肯定是他。”后来打江陵时,羊祜按军法要斩王戎。王衍是王戎的堂弟,所以两人都恨羊祜,到处说他坏话,当时人还编了句顺口溜:“二王当权,羊公没贤。”

【内核解读】

这段历史片段如同一场浓缩的政治军事大戏,既展现了战场上的智勇交锋,也暴露了权力场的荒诞与残酷,更暗藏着王朝兴衰的密码。从陆抗的冷静布局到吴主的昏聩膨胀,从羊祜的德政博弈到西晋朝堂的暗流涌动,每个细节都折射出乱世中个体选择与时代命运的深度纠缠。

军事对决:智者的博弈与命运的分野

西陵之战堪称古代军事谋略的经典教科书。陆抗的表现堪称“细节决定成败”的完美诠释:战前预判江陵水路隐患,以水坝蓄水设防,面对羊祜的“拆坝诱敌”之计,他跳出思维定式,果断下令毁坝,用看似“自毁长城”的操作打乱敌军部署,尽显战略前瞻性;战时遭遇内部叛变,他精准洞悉叛徒可能泄露的弱点——少数民族部队防线,连夜换防精兵,将危机转化为歼敌契机,这种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正是顶级将领的核心素养。

而他追击杨肇时的“虚实之道”更显高明:明知兵力不足,却以击鼓整队的虚张声势瓦解敌军心理防线,再以轻兵收割战果,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胜利。战后“面无骄色”的低调,则超越了武将的胜负执念,尽显儒将风范。相比之下,羊祜的“船运改车运”、杨肇的“精准踩坑”,都成了衬托陆抗智慧的注脚。这场战役的结局不仅是军事上的胜负,更埋下了吴晋力量消长的伏笔——陆抗的全胜未能改变吴国的颓势,羊祜的被贬反而让他转向“德政攻心”的长期战略,为日后西晋灭吴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