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75章 世祖武皇帝中(第2页)

王濬进入建业的第二天,王浑才渡过长江。王浑因为王濬不等他到,就先接受了孙皓的投降,心里又羞愧又生气,打算攻打王濬。何攀劝王濬把孙皓送给王浑,这事才算了结。何恽因为王浑和王濬争功,就给周浚写了封信说:“《尚书》推崇谦让,《易经》赞美谦虚的美德。之前打败张悌,吴国人就没了士气,龙骧将军(王濬)趁机拿下了他们的地盘。论前后过程,其实是我们的军队行动迟缓,错过了机会,没赶上立功,现在却要和人家争功。人家肯定不会忍气吞声,这样下去,不仅会破坏和谐的气氛,还会显得咱们特别小气,争强好胜,这可不是明智之举啊,我可不赞同这样。”周浚收到信,马上劝王浑别争了。王浑不听,还上奏表说王濬违抗诏书,不接受指挥,给王濬捏造了一堆罪名。王浑的儿子王济,娶了常山公主,家族势力强大。有关部门上奏请求用囚车把王濬押回来治罪,皇帝没答应,只是下诏书责备王濬不服从王浑的命令,违反制度,贪图私利。王濬上书为自己辩解:“之前接到诏书,让我直接去秣陵,又让我接受太尉贾充的指挥。我在十五日到达三山,看到王浑的军队在北岸,他派人送信邀请我过去。我的水军借着风势,顺势直接开往贼城,没办法调转船头去见王浑。我在中午到达秣陵,傍晚才收到王浑下达的应该接受他指挥的命令,还让我第二天(十六日)把所有军队都带回去包围石头城,又索要蜀国士兵和镇南各军的人员名单。我觉得孙皓都已经投降了,没必要再白白包围石头城。而且,士兵的名单也没办法一下子就整理好,这些都不是当下着急的事,所以我没照做,真不是我故意忽视诏令啊。孙皓已经众叛亲离,就一个人孤孤单单的,不过是像麻雀老鼠一样贪生怕死,苟且求活罢了。可江北的各路军队不知道实际情况,不早点把他抓住,这是他们自己犯的小失误。我一到就抓住了孙皓,结果他们反倒埋怨我,还说:‘守着敌人一百天,却让别人得了功劳。’我觉得,侍奉君主,只要对国家有利,就应该不顾生死。要是因为怕担嫌疑就逃避责任,这是臣子为了自己的私利,可不是英明君主和国家的福气啊。”

王浑又把周浚的信呈上去,信里说:“王濬的军队得到了吴国的宝物。”还说“王濬的牙门将李高放火烧了孙皓的宫殿。”王濬又上奏表说:“我势单力薄,孤立无援,这下可得罪了有权有势的大家族。冒犯皇上,这罪还有救;可要是得罪了权贵大臣,那灾祸可就难以预料了。伪郎将孔摅说:去年二月武昌失守,水军开到的时候,孙皓巡视石头城回来,身边的人都拿着刀大喊:‘一定要为陛下拼死一战!’孙皓特别高兴,觉得肯定能行,就把金银财宝都拿出来赏赐给他们。这些小人没个样子,拿到东西就跑了。孙皓害怕了,才打算投降。投降的使者刚走,身边的人就开始抢夺财物,霸占妻妾,还放火烧宫殿。孙皓吓得东躲西藏,就怕丢了性命。我到了之后,派参军带人去把火扑灭了。周浚先进入孙皓的宫殿,王浑又先登上孙皓的船,我进去查看的时候,都在他们之后。孙皓的宫殿里,连个坐的席子都没有,要是有什么遗留的宝物,那肯定是周浚和王浑先得到了。他们还说我聚集蜀国人,不及时送孙皓过去,想谋反。又怕吴国人闹事,就说我要把他们都杀了,抓走他们的妻子儿女,就盼着吴国人造反,好发泄他们的私愤。连谋反这么严重的罪名都能加到我头上,其他的诋毁污蔑,也就不奇怪了。今年平定吴国,本来是件大喜事,可对我来说,反倒招来一堆麻烦。”

王濬到了京城,有关部门上奏说王濬违抗诏书,犯了大不敬的罪,请求交给廷尉治罪,皇帝没答应。又上奏说王濬在大赦之后还烧了一百三十五艘贼船,要把他交给廷尉审问,皇帝也没同意。

【内核解读】

西晋灭吴之战,作为三国时代的落幕之战,不仅标志着近百年分裂局面的终结,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关于战略决策、权力博弈与治国智慧的深刻启示。这段史料以简练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战争收官、战后处置及内部矛盾的全景,字里行间充满值得深思的历史细节。

军事胜利:战略执行力与战场决断的双重考验

晋军灭吴的军事进程,堪称多路协同作战的经典案例。王浑、王濬、司马伷三路大军兵临吴境,形成合围之势,直接动摇了吴国的抵抗意志。吴司徒何植、建威将军孙晏的率先投降,恰似推倒多米诺骨牌的第一推力,揭示出吴国内部早已分崩离析的现实。孙皓分遣使者向各路晋军请降的举动,看似是缓兵之计,实则暴露了其穷途末路的绝望——试图通过引发晋军内部矛盾寻找生机,却恰恰反衬出吴国已无任何战略反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