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478章 世祖武皇帝中(第2页)

二月,皇帝下诏把济南郡划给齐国。己丑日,封齐王司马攸的儿子长乐亭侯司马寔为北海王,给司马攸配备了全套的器物、典策,允许他使用天子专用的轩辕之乐、六佾之舞,还赐给他黄钺、朝车,以及皇帝备用的车马随从。

三月辛丑初一,发生了日食。

齐献王司马攸又气又恨,生病了,他请求去守护先王、先太后的陵墓,皇帝没答应,还派御医去给他看病。那些御医为了迎合皇帝的意思,都说司马攸没病。河南尹向雄劝谏说:“陛下您的子弟虽然多,但有德行威望的少;齐王留在京城,对国家益处很大,您不能不考虑啊。”皇帝不听,向雄又气又恼,最后去世了。司马攸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皇帝还催他上路去封国。司马攸勉强支撑着进宫去辞别,他一向注重仪容,虽然病得很重,还是努力整理仪表,举止和平时一样,皇帝就更怀疑他没病了。司马攸辞别出宫几天后,就吐血死了。皇帝去吊丧,司马攸的儿子司马冏捶胸顿足大声痛哭,哭诉父亲的病被医生误诊。皇帝下诏立刻杀了那几个医生,让司马冏继承司马攸的爵位。

当初,皇帝很疼爱司马攸,但是被荀勖、冯紞等人挑拨,为自己死后的事考虑,所以才把司马攸打发出去。等司马攸去世,皇帝悲痛得停不下来。冯紞在旁边伺候,说:“齐王名不副实,天下人却都归附他,现在他自己死了,这是国家的福气啊,陛下您别太伤心了!”皇帝这才擦干眼泪,不再哭了。还下诏说司马攸的丧礼按照安平献王的旧例办理。

司马攸言行举止都合乎礼仪,很少犯错,即使是皇帝也对他又敬重又忌惮。每次和他在一起,皇帝都要想好措辞才说话。

夏天,五月己亥日,琅邪武王司马伷去世。

冬天,十一月,任命尚书左仆射魏舒为司徒。

河南以及荆州、扬州等六个州发了大水。

归命侯孙皓去世。

这一年,鲜卑族的慕容涉归去世。他弟弟慕容删篡位,想杀掉慕容涉归的儿子慕容廆,慕容廆逃到辽东徐郁家里藏了起来。

【内核解读】

太康四年(公元283年)的历史记载,如同一幅浓缩的政治画卷,清晰地展现了西晋初期围绕权力分配展开的激烈博弈,更暗藏着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伏笔。这段历史中,亲情与皇权的冲突、礼法与权谋的交锋、忠直与逢迎的对立,共同构成了西晋政治生态的复杂图景。

权力核心的博弈:齐王出镇之争

太康四年的政治风波,核心围绕齐王司马攸是否出镇展开。晋武帝司马炎执意让弟弟司马攸离开中央、前往封国,这一决策背后是深刻的权力焦虑。司马攸作为晋文帝司马昭之子、晋武帝的同母弟,不仅血缘亲近,更以贤德闻名,在朝中拥有极高声望,这无疑对晋武帝的皇权构成了潜在威胁,尤其触动了武帝为太子司马衷稳固储位的敏感神经。

博士庾旉、太叔广等一群有识之士的上表,实则是对皇权过度扩张的理性劝谏。他们援引周、汉旧制,强调“股肱之任重,守地之位轻”,指出宰相不应长期外放,这一观点既符合传统政治智慧,也切中当时政治要害。而博士祭酒曹志的奏议更是直击本质,他以周公、太公“身居朝廷”辅佐王室的历史为例,提出“当推至公之心,与天下共其利害,乃能享国久长”的治国理念,批判了“独擅其权”的短视行为,其“晋室之隆,其殆矣乎”的感叹,成为预见西晋衰亡的警世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