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2章 孝惠皇帝中之上(第2页)
赵廞的牙门将涪陵人许弇请求当巴东监军,杜淑、张粲坚决不同意,许弇一怒之下,在赵廞办公的阁楼下亲手杀了杜淑和张粲,杜淑、张粲的手下又把许弇杀了。这三个人可都是赵廞的心腹,经此一事,赵廞的势力就开始衰落了。
赵廞派长史犍为人费远、蜀郡太守李苾、督护常俊率领一万多人截断北面的道路,驻扎在绵竹的石亭。李特秘密集结了七千多人的兵力,趁夜偷袭费远等人的军营,还放火烧营,费远的军队八九成都被烧死了,李特接着就进攻成都。费远、李苾以及军祭酒张微,趁着夜色砍开城门逃走,赵廞手下的文武官员也都跑光了。赵廞只能带着妻子儿女坐着小船逃跑,到了广都,被他的随从杀了。李特进入成都后,纵容士兵大肆抢掠,还派使者到洛阳,向朝廷陈述赵廞的罪状。
当初,梁州刺史罗尚听说赵廞造反,就上表说:“赵廞向来没什么雄才大略,蜀地的人也不拥护他,他的败亡指日可待。”朝廷下诏任命罗尚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让他率领牙门王敦、蜀郡太守徐俭、广汉太守辛冉等七千多人进入蜀地。李特等人听说罗尚要来,心里特别害怕,就派李特的弟弟李骧在路上迎接,还献上各种珍贵的玩物。罗尚很高兴,任命李骧为骑督。李特、李流又带着牛肉和酒到绵竹犒劳罗尚,王敦、辛冉就劝罗尚说:“李特这些人就是一伙盗贼,应该趁着这次聚会把他们都杀了;不然的话,肯定会后患无穷。”罗尚没听他们的。辛冉和李特以前就认识,他对李特说:“老朋友见面,不是好事就是坏事啊。”李特听了这话,心里更加猜疑恐惧。三月,罗尚到达成都。汶山的羌人造反,罗尚派王敦去讨伐,结果王敦被羌人杀了。
齐王司马冏打算讨伐赵王司马伦,但还没行动,正好离狐人王盛、颍川人处穆在浊泽聚众起事,老百姓纷纷响应,每天都有上万人加入。司马伦派他的将领管袭担任齐王军司,去讨伐王盛、处穆,把他们杀了。司马冏趁机抓住管袭,也把他杀了,然后和豫州刺史何勖、龙骧将军董艾等人一起起兵,还派使者去告诉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常山王司马乂以及南中郎将新野公司马歆,并且向各地的征、镇、州、郡、封国发布檄文,宣称:“逆臣孙秀迷惑赵王,我们要一起出兵讨伐。有不服从命令的,就灭他三族。”
使者到了邺城,成都王司马颖召集邺县令卢志一起商量对策。卢志说:“赵王篡位叛逆,人神共愤,殿下您要是能招揽天下英才,顺应民心,凭借正义去讨伐他,老百姓肯定不用召唤就自己来了,都会撸起袖子争着往前冲,肯定能成功!”司马颖听从了他的建议,任命卢志为谘议参军,还让他补任左长史。卢志是卢毓的孙子。司马颖任命兖州刺史王彦、冀州刺史李毅、督护赵骧、石超等人作为前锋,各地纷纷响应。等部队到了朝歌,人数已经达到二十多万。石超是石苞的孙子。常山王司马乂在他的封国,和太原内史刘暾各自率领人马作为司马颖的后续部队。
新野公司马歆收到司马冏的檄文,不知道该站哪边。他的宠臣王绥说:“赵王和您关系亲近而且势力强大,齐王和您关系疏远又势力弱小,您应该跟着赵王。”参军孙洵却大声对众人说:“赵王凶狠叛逆,天下人都该一起讨伐他,还管什么关系亲疏、势力强弱!”司马歆听了这话,就决定跟随司马冏。
“内核解读”
永宁元年(公元301年)的这段历史,如同一幕浓缩的权力悲剧,将西晋末年的政治混乱、人性挣扎与社会危机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边疆格局的悄然变动到中央权力的血腥博弈,从地方势力的崛起覆灭到宗室诸王的兵戎相见,这段记载揭示了专制皇权下权力游戏的残酷逻辑,也为西晋的最终崩溃埋下了伏笔。
边疆自保:乱世中的生存智慧
张轨主动求任凉州刺史的举动,在西晋末年的乱世中颇具战略眼光。当时“州境盗贼纵横,鲜卑为寇”,凉州并非安稳之地,但张轨却“阴在保据河西之志”,这一决策背后是对中原局势的清醒判断——中央政权已无力掌控全局,边疆地区将成为乱世中的生存孤岛。他到任后“以宋配、汜瑗为谋主,悉讨破之”,迅速稳定河西局势,既展现了卓越的治理能力,也开启了后来前凉政权的雏形。这种“乱世避地”的选择,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与地方豪强的常见生存策略,反映了中央权威衰落时边疆势力崛起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