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孝惠皇帝中之上(第2页)
自从司马冏等人起兵,朝廷的官员和将士们都想杀了司马伦和孙秀。孙秀害怕,都不敢走出中书省。等听说黄河以北的军队战败,他又忧愁又烦闷,不知道该怎么办。孙会、许超、士猗等人回来后,和孙秀一起商量对策。有人说收集剩下的士兵再出去打仗;有人说烧了皇宫,杀了那些不依附自己的人,挟持司马伦向南去投靠孙旗、孟观;还有人说乘船向东逃到海上,大家意见不一,一直没个定论。四月初七,左卫将军王舆和尚书广陵公司马漼率领七百多名军营士兵,从南掖门冲进皇宫,负责宫廷警卫的三部司马在里面响应,在中书省攻打孙秀、许超、士猗,把他们都杀了,接着又杀了孙奇、孙弼以及前将军谢惔等人。司马漼是司马亻由的儿子。王舆在云龙门驻扎,召集尚书令、仆射等八座官员都到殿中,让司马伦写诏书说:“我被孙秀给坑了,惹得三王发怒,现在已经杀了孙秀。赶紧迎接太上皇复位,我回老家种地去。”接着传诏用驺虞幡命令将士们放下武器。黄门带着司马伦从华林东门出来,司马伦和太子司马荂都回到汶阳里的住宅,朝廷又派几千名披甲士兵到金墉城迎接皇帝。老百姓都高呼万岁。皇帝从端门进入,登上宫殿,大臣们都跪地磕头请罪。皇帝下诏把司马伦、司马荂送到金墉城。广平王司马虔从黄河以北往回走,走到九曲的时候,听说发生了变故,就扔下军队,带着几十个人回了家。
四月初九,皇帝大赦天下,改了年号,还大摆宴席庆祝五天,分别派使者去慰问司马冏、司马颖、司马颙三王。梁王司马肜等人上表说:“赵王司马伦父子凶狠叛逆,应该处死。”四月十三,皇帝派尚书袁敞拿着符节去赐司马伦死,还抓了他的儿子司马荂、司马馥、司马虔、司马诩,都给杀了。凡是被司马伦任用的官员都被罢免,尚书台、中书省、各府、各卫的官员,几乎都没剩下几个了。就在这一天,成都王司马颖到了洛阳。四月十五,河间王司马颙也到了。司马颖派赵骧、石超去阳翟帮齐王司马冏讨伐张泓等人,张泓等人都投降了。从起兵到现在六十多天,战死的人将近十万。朝廷在东市斩杀了张衡、闾和、孙髦,蔡璜自杀。五月,杀了义阳王司马威。襄阳太守宗岱接到司马冏的檄文后,杀了孙旗,永饶冶令空桐机杀了孟观,他们都把首级送到洛阳,还把这几个人灭了三族。朝廷立襄阳王司马尚为皇太孙。
六月初一,齐王司马冏率领大军进入洛阳,把军队驻扎在通章署,有几十万披甲士兵,威风凛凛,震动了京城。
六月十四,皇帝再次大赦天下。
恢复宾徒王司马晏吴王的封号。
六月二十,皇帝下诏任命齐王司马冏为大司马,加九锡,赐给他各种礼器和符策,就像当年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辅佐曹魏时的待遇一样;任命成都王司马颖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赐予黄钺,兼管尚书事务,加九锡,上朝时可以不用小步快走,还能佩剑穿鞋上殿;任命河间王司马颙为侍中、太尉,赐予三赐之礼;任命常山王司马乂为抚军大将军,兼任左军将军。把广陵公司马漼的爵位晋升为郡王,兼任尚书,加授侍中;把新野公司马歆的爵位晋升为郡王,都督荆州诸军事,加授镇南大将军。齐王、成都王、河间王这三个王府,各自设置属官四十人,武官名号众多,文官只是充个数而已,明白人一看就知道这仗还没打完,麻烦事儿还在后头呢。六月二十五,任命梁王司马肜为太宰,兼任司徒。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还原了西晋“八王之乱”中关键的“三王起义”(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起兵讨伐赵王司马伦)事件,展现了西晋末年权力斗争的残酷混乱、人性的复杂摇摆,以及制度崩塌下的社会失序。透过这段记载,可从多个维度解读其历史意义与深层逻辑。
权力博弈中的“墙头草”现象
河间王司马颙的行为堪称政治投机的典型。最初,他听从长史李含建议,镇压响应司马冏的夏侯奭,甚至将司马冏的使者押送给司马伦,派遣张方率军助伦。但当听闻二王(司马冏、司马颖)兵力强盛后,立刻召回张方,转而依附起义军。这种“随风倒”的政治选择,暴露了西晋宗室诸王缺乏政治操守、唯实力论的短视本质。他们将宗室血缘纽带抛诸脑后,完全以眼前利益为导向,加速了统治集团的内部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