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 孝惠皇帝中之上(第2页)
当初,大司马司马冏怀疑中书郎陆机给赵王司马伦写了禅让诏书,就把他抓起来,要杀了他。大将军司马颖为他辩解,陆机这才免去一死,司马颖还上表让陆机当平原内史,让他弟弟陆云当清河内史。陆机的朋友顾荣和广陵人戴渊,觉得中原地区局势太乱,劝陆机回吴地。但陆机觉得自己受了司马颖的救命之恩,而且认为司马颖很有声望,说不定能一起成就一番大事业,就留了下来没走。
秋天,七月,朝廷又封常山王司马乂为长沙王,升他为开府,还任命为骠骑将军。
东莱王司马蕤,这人又凶又暴,还爱喝酒闹事,经常欺负大司马司马冏,他向司马冏请求开府没被答应,心里就特别怨恨。于是他偷偷上表说司马冏专权,还和左卫将军王舆谋划着要废掉司马冏。结果事情败露,八月,皇帝下诏把司马蕤贬为庶人,杀了王舆三族,把司马蕤流放到上庸。上庸内史陈钟按照司马冏的意思,偷偷把司马蕤杀了。
朝廷大赦天下。
东武公司马澹因为不孝,被流放到辽东。九月,朝廷征召他弟弟东安王司马繇,恢复他原来的爵位,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司马繇举荐东平王司马楙为平东将军、都督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聚焦于西晋“八王之乱”中齐王冏掌权初期的政治格局,生动展现了西晋中后期权力更迭中的人性博弈、政治智慧与制度困境,其中诸多历史细节对理解中国传统政治生态具有深刻启示。
权力整合中的利益平衡与隐患
齐王冏在平定赵王伦之乱后,开启了新一轮权力分配。其用人策略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一方面吸纳刘舆、刘琨等有才望的前朝旧臣,复用王戎、王衍等士族代表,体现了对政治资源的理性整合。这种“宥才望者”的做法,试图通过吸纳精英巩固统治基础,符合传统政治中“收人心”的逻辑。但另一方面,又将核心权力委于何勖、董艾及“五公”等亲信,形成“私人化执政团队”,这种“任人唯亲”与“任人唯贤”的矛盾配置,为后续的权力斗争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西晋门阀制度下的“才望”与“血缘”双重标准在此尤为凸显。刘琨父子因联姻关系曾依附赵王伦,却因“有才望”被赦免重用;王戎、王衍等士族代表凭借门第始终稳居高位,这种“身份优先于立场”的政治逻辑,既反映了士族政治的强大惯性,也暴露了权力体系的脆弱性——当人才选拔与政治忠诚无法统一时,政权根基必然动摇。
政治智慧的差异化呈现
在这场权力博弈中,不同政治人物的策略选择形成鲜明对比。卢志为成都王颖设计的“以退为进”策略堪称政治智慧的典范:借母病请归藩、辞让九锡、归功齐王,表面上放弃权力争夺,实则通过“谦退”姿态赢得士民赞誉,塑造“贤王”形象。这种“不争而争”的策略,精准把握了乱世中民众对“仁德统治者”的心理期待,为成都王颖积累了巨大政治资本。
相比之下,齐王冏的执政表现则显得短视。他既未采纳新野王歆“收成都王兵权”的建议,又在人才任用中失衡,更对东莱王蕤的怨恨处置失当。尤其是默许陈钟暗杀蕤的行为,暴露了其政治伦理的缺失——用暴力手段解决政敌,虽能暂时消除威胁,却失去了道义制高点,与成都王颖的“以德示人”形成鲜明反差,这也解释了为何士民之誉逐渐向颖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