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03章 孝惠皇帝中之下(第2页)

皇帝在张方的军营待了三天,张方带着皇帝、皇太弟司马颖、豫章王司马炽等人前往长安,王戎则逃到了郏县。太宰司马颙带着官员、步兵、骑兵共三万人在霸上迎接,司马颙上前拜见,皇帝下车制止了他。皇帝进入长安后,就把征西将军府当作皇宫。只有尚书仆射荀籓、司隶校尉刘暾、河南尹周馥等人留在洛阳,组成留台,秉承皇帝旨意行事,称为东、西台。荀籓是荀勖的儿子。丙午日,留台宣布大赦天下,把年号又改回永安。辛丑日,恢复了皇后羊氏的地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罗尚把军队转移到巴郡驻扎,还派兵到蜀地抢掠,抓到了李骧的妻子昝氏和儿子李寿。 十二月丁亥日,皇帝下诏让皇太弟司马颖以成都王的身份回府;改立豫章王司马炽为皇太弟。皇帝兄弟一共二十五人,当时还活着的只有司马颖、司马炽和吴王司马晏。司马晏资质平庸;司马炽则性格淡泊,喜欢学习,所以太宰司马颙就立了他。下诏任命司空司马越为太傅,和司马颙一起辅佐皇室,王戎参与管理朝政。又任命光禄大夫王衍为尚书左仆射。高密王司马略为镇南将军,兼任司隶校尉,暂时镇守洛阳。东中郎将司马模为宁北将军,都督冀州诸军事,镇守邺城。百官各自回到原来的职位。还下令各州郡废除苛刻的政令,爱护百姓,以农业为本,局势清平后,就返回东京洛阳。宣布大赦天下,更改年号。司马略和司马模都是司马越的弟弟。王浚离开邺城后,司马越就让司马模去镇守。司马颙因为看到各地局势动荡,灾祸不断,所以下了这些诏书想让各方和解,希望能稍微安定一些。司马越推辞不接受太傅的职位。皇帝又下诏让太宰司马颙都督中外诸军事。任命张方为中领军、录尚书事,兼任京兆太守。

东嬴公司马腾派将军聂玄攻打汉王刘渊,在大陵交战,聂玄的军队大败。

刘渊派刘曜去攻打太原,占领了泫氏、屯留、长子、中都等地。又派冠军将军乔曦攻打西河,拿下了介休。介休县令贾浑坚决不投降,乔曦就把他杀了;还想纳贾浑的妻子宗氏为妾,宗氏一边哭一边骂乔曦,乔曦又把她杀了。刘渊听说后,气得不行,说:“要是天道有灵,乔曦还指望能有后代吗!”把乔曦追回来,降了四级官职,还把贾浑的尸体收殓起来安葬了。

【内核解读】

乱世枭雄的崛起与西晋末年的崩塌:从史简中看权力更迭的逻辑

这段史料浓缩了西晋末年天下分崩离析的关键片段,李雄建蜀、刘渊立汉、西晋中枢失控三大线索交织,既展现了乱世枭雄的崛起路径,也揭示了旧王朝崩塌时的制度溃败与人性博弈,其中诸多细节值得深思。

李雄建蜀:本土化生存逻辑的胜利

李雄在蜀地的崛起,走了一条“借势本土化”的典型路径。他欲迎蜀人敬重的范长生为君而自臣之,虽遭拒绝,却成功传递了“尊重地方势力”的信号,为政权争取到蜀地民众的基础认同。这种策略在乱世中极具现实意义——当中央权威崩塌后,地方豪强与民众的支持成为政权存续的核心支柱。

其政权架构呈现鲜明的“家族共治”特征:太傅、太保、太尉等核心职位全由李氏宗亲担任,仅尚书令阎式、仆射杨褒为外姓。这种结构在创业初期能凝聚力量,但也埋下了后期权力内斗的隐患。值得注意的是,李雄“凡事必咨李国、李离而后行”,而二人“事雄弥谨”,形成了“君主纳谏 - 臣子守礼”的良性互动,这为成汉政权初期的稳定提供了保障。约法七章、废除晋法的举措,则是通过制度革新与旧王朝切割,进一步巩固统治合法性。

刘渊立汉:文化认同构建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