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06章 孝惠皇帝下(第2页)

范长生到成都,成都王李雄亲自到门口迎接,拿着手版,拜范长生为丞相,还尊称他为范贤。

夏天,四月己巳日,司空司马越带兵驻扎在温县。一开始,太宰司马颙以为杀了张方,东边的军队肯定就会退兵。结果东边的军队听说张方死了,反而争着往关中进军,司马颙后悔得不行,就杀了郅辅,派弘农太守彭随、北地太守刁默带兵在湖县抵抗祁弘等人。五月壬辰日,祁弘等人进攻彭随、刁默,把他们打得大败。接着往西进入关中,又在霸水打败了司马颙的将领马瞻、郭伟,司马颙只好单人匹马逃进太白山。祁弘等人进入长安,他们率领的鲜卑兵大肆抢掠,杀了两万多人,官员们四处逃散,躲进山里,只能靠捡橡树果实吃。己亥日,祁弘等人护卫着皇帝坐着牛车往东返回。朝廷任命皇太弟太保梁柳为镇西将军,镇守关中。六月丙辰朔日,皇帝回到洛阳,又恢复了羊后的地位。辛未日,宣布大赦天下,更改年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马瞻等人进入长安,杀了梁柳,和始平太守梁迈一起到南山迎接太宰司马颙。弘农太守裴廙、秦国内史贾龛、安定太守贾疋等人起兵攻打司马颙,杀了马瞻、梁迈。贾疋是贾诩的曾孙。司空司马越派督护麋晃带兵攻打司马颙,打到郑地,司马颙派平北将军牵秀驻扎在冯翊。司马颙的长史杨腾,假称奉司马颙的命令,让牵秀撤兵,然后趁机杀了牵秀,关中地区都归服了司马越,司马颙只能守住自己的城池。 【内核解读】

光熙元年(公元306年),是西晋“八王之乱”的终局之年,也是西晋王朝走向覆灭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年的历史事件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权力斗争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与制度崩塌的必然,其背后的逻辑与教训至今仍引人深思。

权力博弈:信任的脆弱与阴谋的盛行

这一年的核心矛盾围绕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控制权展开。司空司马越与太宰司马颙的对峙,本质上是西晋宗室内部对最高权力的终极争夺,而张方之死则成为这场博弈的标志性事件。

张方作为司马颙的核心军事支柱,其存在与否直接影响着权力平衡。司马颙对张方的态度从“素信”到最终默许诛杀,背后是多重力量的推动:缪播兄弟的政治诱导、毕垣的私怨报复、郅辅的懦弱盲从,共同构成了一场典型的权力阴谋。毕垣利用郅辅的恐惧心理设计的“尔尔”问答,堪称古代政治斗争中“构陷术”的经典案例——它无需确凿证据,只需利用信息差和人性弱点,就能让无辜者成为刀下鬼,让决策者陷入自我合理化的杀戮逻辑。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司马颙诛杀张方本想“以谢山东”换取和平,却因司马越的“不许”而彻底暴露了自身实力的空虚。这揭示了乱世权力法则的残酷:没有绝对实力支撑的妥协,只会被视为软弱可欺。张方之死不仅没能换来和平,反而加速了司马颙势力的瓦解,成为“杀功臣以媚敌”的历史教训。

制度崩塌:宗室混战中的秩序解体

光熙元年的事件清晰地展现了西晋分封制度与中央集权矛盾的总爆发。从宋胄袭河桥、冯嵩逼洛阳,到成都王颖“西奔长安”后的进退失据,再到吕朗见张方首级即降,这些碎片化的军事行动背后,是中央权威的彻底丧失。地方宗室(如平昌公模)、地方将领(如刘琨)、甚至富室家僮(如王弥)都能拉起队伍参与混战,说明帝国的军事体系已完全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