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07章 孝惠皇帝下(第2页)

怀帝上位后,开始按照以前的规矩,在东堂处理政务。每次开宴会,就跟大臣们一起讨论各种事务,研究古代经典。黄门侍郎傅宣忍不住感慨:“感觉又回到武帝那时候!”

十二月初一壬午这天,居然出现日食了。

太傅司马越拿着诏书征召河间王司马颙当司徒,司马颙就去了。结果南阳王司马模派手下将领梁臣在新安半道上拦住他,在车里就把司马颙给掐死了,连他三个儿子也一起杀了。

辛丑这天,任命中书监温羡当左光禄大夫,还兼任司徒;让尚书左仆射王衍当司空。

己酉这天,把惠帝埋在了太阳陵。

刘琨到了上党,东燕王司马腾就从井陉往东走了。那时候并州闹饥荒,还老是被胡人打劫,各个郡县都自身难保。州里的将领田甄、他弟弟田兰,还有任祉、祁济、李恽、薄盛等人,带着一万多老百姓,都跟着司马腾去冀州找吃的,这伙人被叫做“乞活”。这么一来,并州剩下的人家还不到两万,到处都是强盗,路都走不通。刘琨在上党招募了五百人,一路边打边走。到了晋阳,发现官府和寺庙都被烧没了,城里城外一片凄凉。刘琨就安抚大家,慢慢的,那些跑出去的老百姓又开始回来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内核解读】 从大成开国到西晋乱象:一段政权更迭期的历史切片观察

这段史料犹如一幅浓缩的历史画卷,生动展现了西晋末年政权更迭、群雄逐鹿的混乱图景,其中既包含新兴政权的草创尝试,也暴露了旧有王朝的腐朽衰败,诸多历史细节背后暗藏着深刻的政治逻辑与人性规律。

大成政权的草创与隐患

成都王李雄建立大成政权,开启了十六国时期的一个重要篇章。他登基后的一系列举措,既有巩固政权的必要操作,也埋下了潜在危机。大赦天下、改元定国是新政权确立合法性的常规操作,追尊先祖、尊封太后则是通过血缘伦理强化统治根基,这些举动符合古代王朝开国的基本逻辑。

而对范长生的特殊优待,堪称早期民族政权与地方势力妥协的典型案例。授予“天地太师”的尊号,并给予部队免役免税特权,实质是对地方实力派的利益让渡,这种“权宜之计”在政权初创期能快速稳定局面,但也可能导致地方势力尾大不掉,破坏统治体系的均衡。

将领争官的乱象与阎式建章立制的建议,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揭示出一个朴素的政治真理:任何政权若缺乏规范的制度约束,仅凭“恩宠”维系,必然陷入无序争夺。李雄采纳汉晋旧制建立百官制度,是从“草莽政权”向“正规王朝”转型的关键一步,为大成政权的延续奠定了制度基础。

西晋朝廷的“用人困局”与权力博弈

西晋朝廷的人事任免与政治操作,尽显末世王朝的颓势。司马越作为太傅,在用人上陷入“名气依赖症”:明知庾敳贪财、郭象揽权,却因“当时名气大”而全盘招揽。这种“重虚名轻实干”的用人导向,导致朝堂充斥着“崇尚虚无、不理俗事”的清谈之士,他们喝酒玩乐、放荡不羁,却掌握着重要权力,这无疑加速了行政体系的瘫痪。

更值得玩味的是,司马越集团看似庞大的阵容下,暗藏着严重的内部损耗。庾敳的贪婪、郭象的揽权,本质上是权力缺乏制约的必然结果。当“名气”成为做官的核心资本,而非能力与品行时,官僚体系的腐败与低效便不可避免。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官场生态,正是西晋王朝走向覆灭的重要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