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21章 孝怀皇帝下(第2页)

周顗刚到荆州,建平的流民傅密等人就叛变,去迎接杜苾,杜苾的部将王真偷袭沔阳,周顗一下子就乱了阵脚,丢了地盘。征讨都督王敦派武昌太守陶侃、寻阳太守周访、历阳内史甘卓一起攻打杜苾,王敦自己进驻豫章,给各路军队做后援。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王澄路过的时候去拜访王敦,他觉得自己名气一直比王敦大,还像以前那样轻视王敦。王敦火了,诬陷他和杜苾通信,派个壮汉把他给勒死了。王机听说王澄死了,害怕自己遭殃,因为他父亲王毅、哥哥王矩都当过广州刺史,就去找王敦,想当广州刺史,王敦没答应。正好广州将领温邵等人背叛刺史郭讷,迎接王机当刺史,王机就带着一千多奴仆、门客和学生进了广州。郭讷派兵阻拦,可那些将士都是王机父兄以前的部下,没打仗就投降了,郭讷没办法,只好让位,把广州让给王机。 王如的军队里没吃的了,官军来征讨,他的手下好多人都投降了。王如没办法,只好向王敦投降。镇东军司顾荣、前太子洗马卫玠都去世了。卫玠是卫瓘的孙子,风度翩翩,特别擅长清谈。他觉得别人有做不到的地方,要以情原谅;别人无意冒犯自己,要用理开导,所以一辈子都没让人看出他高兴或者生气。

江阳太守张启,杀了代理益州刺史王异,自己取而代之。张启是张翼的孙子,没过多久就病死了。三府的文武官员一起上表,推举涪陵太守向沈代理西夷校尉,往南驻守涪陵。

南安赤亭的羌族人姚弋仲往东迁到榆眉,好几万戎族和汉族人都背着孩子跟着他。姚弋仲自称护羌校尉、雍州刺史、扶风公。

【内核解读】

西晋末年乱世风云:权谋、战争与人性的多维博弈

这段史料勾勒出西晋末年天下分崩离析的乱世图景,其中的战争谋略、权力倾轧与人性抉择,既展现了时代的残酷底色,也暗含着历史演进的深层逻辑。从政治格局到个体命运,从军事博弈到族群关系,诸多维度共同编织出一幅动荡时代的生动画卷。

权力漩涡中的生存博弈

西晋末年的权力场如同一个巨大的漩涡,各方势力在其中激烈碰撞,每个人都在生死边缘挣扎。彭仲荡之子天护利用战术伪装,设下陷阱斩杀贾疋,随后被汉政权任命为凉州刺史,这一事件尽显乱世中“以武力定官位”的丛林法则。权力交替不再遵循传统礼法,而是取决于军事胜负,这种无序状态加速了原有统治秩序的崩塌。

阎鼎与梁综的权力之争更具典型性。为争夺雍州控制权,阎鼎直接诛杀对手,却引发麹允、索綝等势力的联合反击,最终身死氐人之手。这揭示出乱世权力斗争的残酷逻辑:暴力手段或许能暂时解决对手,却难以赢得人心,更无法构建稳定的统治基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麹允被众人推举领雍州刺史,虽未详述其德行,但“众推”二字暗示着在乱局中,仍存在基于威望的权力认同方式。

王澄的命运则演绎了名士在乱世的生存困境。他凭借出身与名声一度身居高位,却因“纵酒博弈”“傲然自得”的行事风格失去人心,最终在与王敦的权力较量中被诬杀。刘琨对他“内实动侠,难得其死”的评价精准预言了其结局,这反映出西晋末年士族阶层空谈误事、缺乏实际治理能力的群体弊病,他们在乱世中仍固守清谈风尚,最终被时代无情淘汰。

军事智慧与战略抉择的经典演绎

石勒与段部鲜卑的襄国之战,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其中蕴含的战略思维至今仍具启示意义。面对段部五万大军的围攻,石勒军“城堑未固,粮储不多”,处于绝对劣势。在诸将主张坚守疲敌的常规思路下,张宾、孔苌提出的“突门战术”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洞察力。

他们精准把握敌军心理:段部大军远来,连续作战后必然产生懈怠情绪,尤其轻视“孤弱不敢出战”的石勒军。基于此,他们设计了完整的战术链条:先“示之以怯”麻痹对手,再秘密开凿二十余道突门作为奇袭通道,最终锁定敌军精锐所在的末柸营帐作为突破口。这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术思想,完美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的军事哲学。

战斗过程中的细节更显双方博弈的精彩。石勒登城望见敌军“释仗而寝”的懈怠状态,抓住战机下令出击;孔苌进攻末柸营帐虽初战不利,却在敌军追击过程中反败为胜,最终俘获末柸。这场战役的转折不仅在于战术执行,更在于对战场瞬息万变形势的精准把握。

战后石勒对末柸的处置更显战略远见。在诸将主张诛杀末柸以绝后患时,石勒清醒认识到“杀一人而结一国之怨,非计也”,选择释放末柸并结为盟友。这一决策彻底瓦解了王浚与段部的联盟,使“段氏专心附勒,王浚之势遂衰”,展现了政治军事一体化的战略思维——军事胜利只是手段,通过外交手段转化胜利成果、构建有利政治格局才是根本目的。这种将战场胜利转化为政治优势的智慧,远超单纯的军事层面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