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34章 中宗元皇帝上(第2页)

郑攀等人一起抵抗王廙,可他们人心不齐,最后又都散了,回到横桑口,打算去投奔杜曾。王敦派武昌太守赵诱、襄阳太守朱轨去攻打他们,郑攀等人害怕了,就请求投降。杜曾也表示愿意攻打襄阳的第五猗,来将功赎罪。

王廙准备去荆州赴任,留下长史刘浚镇守扬口垒。竟陵内史朱伺就跟王廙说:“杜曾这小子狡猾得很,他表面上投降,就是想引诱咱们的军队往西去,然后他抄近路偷袭扬口。您应该多留些兵力,不能这么轻易就往西去。”可王廙这人自高自大,刚愎自用,觉得朱伺就是个胆小怕事的老头,没听他的,还是往西去了。结果杜曾等人果然回头直奔扬口,王廙赶紧让朱伺回去救援。朱伺刚到扬口垒,就被杜曾给包围了。刘浚守北门,让朱伺守南门。马俊跟着杜曾来攻打营垒,马俊的老婆孩子之前就在营垒里,有人想把他们的脸划破,给马俊看。朱伺说:“杀了他老婆孩子,不但解不了围,还会让他更生气。”这才没这么做。后来杜曾攻陷了北门,朱伺受了伤,退到船上,把船底凿开才逃出去,在水下潜行了五十步,才捡回一条命。杜曾派人去劝朱伺说:“马俊感激你没伤害他老婆孩子,现在把你家里老小一百多口人都交给马俊了,马俊也都照顾得好好的,你可以来投降啦。”朱伺回应说:“我都六十多岁了,可不想再跟你一起当贼。我就算死,也要往南归故乡,老婆孩子就随你处置吧。”说完就去甑山找王廙,最后因为伤口感染,病死了。

戊寅日,赵诱、朱轨还有陵江将军黄峻,和杜曾在女观湖打了一仗,结果赵诱他们都战败身亡。杜曾乘胜直接杀到沔口,一时间,江、沔地区都被他的威名震慑住了。王廙就派豫章太守周访去攻打杜曾。周访手下有八千人马,进军到沌阳。杜曾士气正盛,周访就派将军李恒指挥左翼部队,许朝指挥右翼部队,自己亲自带领中军。杜曾先攻打左右两翼,周访却在阵后射野鸡,来稳定军心,还对手下说:“要是一个侧翼战败,就敲三通鼓;两个侧翼都战败,就敲六通鼓。”赵诱的儿子赵胤,带着他父亲的残兵归属左翼,拼力死战,战败后又重新集结,骑马跑去报告周访。周访生气地大声呵斥,让他再回去继续战斗,赵胤哭着又回头拼杀。从早上一直打到下午申时,左右两翼都战败了。周访挑选出八百名精锐士兵,亲自给他们斟酒喝,下令不许轻举妄动,听到鼓声再进攻。杜曾的士兵距离不到三十步的时候,周访亲自击鼓,将士们像猛虎一样跳跃着冲上前去,杜曾的军队顿时大败,被杀了一千多人。周访打算趁夜追击,将领们都请求等到明天再说,周访说:“杜曾这人勇猛善战,之前是他们疲惫,咱们安逸,所以才能打败他们。现在应该趁着他们衰败的时候追击,这样就能彻底消灭他们。”于是擂鼓进军,就这样平定了汉水、沔水一带。杜曾逃到武当山据守。王廙这才顺利到达荆州。周访因为立了大功,被升任为梁州刺史,驻扎在襄阳。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聚焦于东晋初年的乱世风云,字里行间尽显政权更迭期的复杂博弈。从朝堂到战场,从权谋算计到信义坚守,历史的褶皱中藏着乱世生存的密码,也折射出人性的多面光谱。

朝堂暗流:劝进背后的权力平衡

晋元帝司马睿面对多地刺史的“劝进”始终不许,这一行为背后暗藏政治智慧。在西晋覆灭、人心浮动的背景下,“辞让”既是遵循传统礼法的姿态,更是对各方势力的试探。此时的东晋政权根基未稳,北方石勒、刘聪等势力虎视眈眈,内部王导、庾亮等世家大族盘根错节,司马睿的“不许”实则是在积蓄力量、等待时机,避免过早成为矛盾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