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36章 中宗元皇帝上(第2页)

李矩派郭默、郭诵去援救赵固,驻扎在洛汭。郭诵偷偷派将领耿稚等人趁夜渡过黄河,偷袭汉国军营。汉国的贝丘王翼光侦察到了这个消息,报告给太子刘粲,请求做好防备。刘粲说:“他们听说赵固战败,自保都来不及,哪敢来这儿啊!别惊动将士们!”没过多久,耿稚等人突然杀到,分十路进攻,刘粲的军队惊慌溃散,死伤一大半,刘粲逃到阳乡据守。耿稚等人占领了他的军营,缴获的器械、军资数不胜数。等到天亮,刘粲见耿稚等人兵力少,就又和刘雅生收拢残余部队反攻。汉主刘聪派太尉范隆率领骑兵援助,和耿稚等人对峙,苦战二十多天,都没能攻克。李矩进兵救援,汉兵在河边据守,李矩的军队无法渡河。耿稚等人杀掉缴获的牛马,烧毁军资,突围逃到虎牢。朝廷下诏任命李矩都督河南三郡诸军事。

汉国的螽斯则百堂发生火灾,汉主刘聪的儿子会稽王刘康等二十一人被烧死。

刘聪任命他的儿子济南王刘骥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齐王刘劢为大司徒。

焦嵩、陈安起兵逼近上邽,相国司马保派使者向张寔告急,张寔派金城太守窦涛率领两万步兵和骑兵前去救援。军队到了新阳,听说晋愍帝驾崩,司马保就谋划着自己称帝。破羌都尉张诰对张寔说:“南阳王司马保,是皇室的远亲,不顾国家大耻,却急着自己称帝,肯定成不了事。晋王是皇室近亲,而且有名望德行,您应该率领天下人去拥戴他。”张寔听从了他的建议,派牙门蔡忠带着奏表去建康。等蔡忠到的时候,皇帝已经即位了。张寔不用江东的年号,还是称建兴。

夏天,四月初一丁丑日,发生了日食。

加封王敦为江州牧,王导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王导派八部从事巡视扬州各郡国,回来后,一起去见王导。各位从事纷纷汇报郡守、县令等官员的得失,只有顾和没说话。王导问他,顾和说:“您作为辅政大臣,宁愿让法网宽松得能漏掉吞舟的大鱼,为什么要去打听一些传闻,以苛察为治理之道呢!”王导赞叹称好。顾和是顾荣的同族子侄。

“内核解读”

公元318年(太兴元年)是西晋向东晋过渡的关键节点,这一年发生的政治权力更迭、军事冲突与制度博弈,不仅塑造了东晋初年的政治格局,更折射出乱世中权力合法性构建的深层逻辑。透过这段史料,我们能清晰看到中古时期王朝存续的核心矛盾与历史人物的战略选择。 部族权力真空下的生存博弈

段部鲜卑的内乱堪称部族政治的典型样本。辽西公疾陆眷死后,其子年幼导致权力真空,叔父涉复辰自立与段匹磾奔丧引发的冲突,本质是游牧部族"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继承制度的碰撞。段末柸以"防篡"为借口发动突袭,最终诛杀涉复辰、击败段匹磾自立为单于,展现了乱世中"实力优先"的丛林法则。这种部族内耗不仅削弱了鲜卑对北方的控制力,更间接为石勒等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揭示出少数民族政权在制度化进程中的脆弱性——缺乏稳定继承规则的部族联盟,往往陷入"强者为王"的循环杀戮。

东晋建立:合法性构建的艰难抉择

愍帝凶讯传至建康后,司马睿的"三让而后受"上演了传统政治礼仪与现实需求的精彩博弈。纪瞻"揖让而救火"的尖锐批评,点破了乱世中"虚礼"与"实利"的矛盾:当两都倾覆、宗庙无主时,皇权的真空比礼仪的完备更危险。周嵩"先雪国耻再登大位"的主张虽符合儒家道义,却忽视了现实政治的残酷性——在刘聪窃号西北的背景下,晋室若不及时确立正统,极易陷入"群龙无首"的分裂局面。司马睿最终接受帝位,既是士族集团的集体选择,也是维系晋室法统的必然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