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40章 中宗元皇帝中(第2页)

崔毖听说这事儿后,害怕了,就派他哥哥的儿子崔焘到棘城假装祝贺。正好那三国的使者也来了,请求和解,说:“我们本来不想打,是崔毖撺掇我们的。”慕容廆把这话给崔焘看,还带兵吓唬他,崔焘害怕了,就承认了。慕容廆就让崔焘回去告诉崔毖:“投降是上策,逃跑就是下策了。”说完就带兵追过去。崔毖带着几十个骑兵,扔下家当逃到高句丽去了,他的手下全都投降了慕容廆。慕容廆任命儿子慕容仁为征虏将军,镇守辽东,当地的官府、集市,都跟以前一样正常运转。

高句丽的将领如奴子占据河城,慕容廆派将军张统突然袭击,把他抓住了,还俘虏了一千多户人家。慕容廆把崔焘、高瞻、韩恒、石琮带回棘城,用宾客的礼节招待他们。韩恒是安平人,石琮是石鉴的孙子。慕容廆想让高瞻当将军,高瞻借口生病不答应。慕容廆好几次去看望他,摸着他的心口说:“您的病其实在这儿,而不是别的地方。现在晋朝大乱,我想和各位一起扫清世间的灾难,辅佐晋室。您是中原的名门望族,应该和我有一样的愿望,干嘛要因为华、夷的区别,就把自己和我们疏远呢!建功立业,只看志向和谋略怎么样,华、夷的身份又有什么关系呢!”高瞻还是不肯出山,慕容廆心里有点不高兴。龙骧主簿宋该,跟高瞻有仇,就劝慕容廆杀了他,慕容廆没听。高瞻最后因为忧虑过度去世了。

当初,鞠羡死了之后,苟曦又任命鞠羡的儿子鞠彭为东莱太守。正好曹嶷在青州扩张势力,和鞠彭互相攻打。曹嶷的兵力虽然强,但东莱郡的人都为鞠彭拼死作战,曹嶷一直攻不下来。过了很久,鞠彭感叹说:“如今天下大乱,谁强谁就是老大。曹嶷也是咱老乡,这可能是天意吧,如果能依靠他,让他当首领也可以,何必非要跟他争个你死我活,让老百姓受苦呢!我要是离开这儿,灾祸可能就平息了。”郡里的人都觉得不行,争着给他献抵御曹嶷的计策,鞠彭一个都没用,带着一千多户乡亲渡海去投奔崔毖。北海人郑林在东莱做客,鞠彭和曹嶷打仗的时候,他对两边都不偏袒。曹嶷觉得他很贤能,就没敢侵犯掠夺他,鞠彭就和他一起走了。等他们到辽东的时候,崔毖已经战败了,于是就归附了慕容廆。慕容廆让鞠彭参与龙骧军事。慕容廆送郑林车马、粮食、布帛,郑林都不接受,自己在田野里种地为生。

宋该劝慕容廆向江东的朝廷报捷,慕容廆就让宋该写了表章,派裴嶷带着表章和缴获的三个玉玺,到建康献给朝廷。

高句丽多次侵犯辽东,慕容廆派慕容翰、慕容仁去讨伐。高句丽王乙弗利前来求和,慕容翰和慕容仁就回来了。

这一年,蒲洪投降了赵国,赵国君主刘曜封蒲洪为率义侯。 屠各部落的路松多在新平、扶风起兵,归附晋王司马保。司马保派将领杨曼、王连占据陈仓,张顗、周庸占据阴密,路松多占据草壁,秦陇地区的氐族、羌族大多响应他们。赵国君主刘曜派将领去攻打,没能取胜,于是刘曜决定亲自带兵去攻打。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生动展现了十六国初期北方政权更迭与部族纷争的复杂图景,其中石勒的建制革新与慕容廆的军事谋略尤为亮眼,折射出乱世中政权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逻辑。

石勒:从务实建制到治国框架的搭建

石勒在称制问题上的谨慎态度,体现了他对政治节奏的精准把控。起初拒绝“尊号”,最终接受“赵王”之位,既避免了过早称帝引发的舆论反噬,又以“依汉昭烈在蜀、魏武在邺故事”的名义,为政权披上了合法性外衣。这种“循序渐进”的策略,在分裂时期是巩固统治的有效手段——既满足了部下的政治诉求,又为后续发展预留了空间。

在制度建设上,石勒展现出务实的治理智慧。面对“律令烦多”的困境,先以《辛亥制》简化法规,运行十余年成熟后再推行完备律令,这种“试点-推广”的模式兼顾了效率与稳定。设立“律学祭酒”规范司法,以续咸“用法详平”赢得民心,体现了“法治为基”的治国思路。而针对胡人与汉族的矛盾,设置“门臣祭酒”专管胡人诉讼,并严令“不得陵侮衣冠华族”,则是试图调和民族矛盾的重要举措。将胡人称为“国人”的身份重构,既维护了核心族群的归属感,又以“禁陵侮”约束其行为,为多民族共处提供了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