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第2页)
当时官府有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上亿,绢几万匹,其他东西也不少,苏峻全给祸祸完了。太官就剩下几石烧剩下的米,给皇帝做饭。
有人跟钟雅说:“你这人又耿直又老实,那些贼寇肯定容不下你,还不赶紧想办法跑路!”钟雅说:“国家乱成这样我不能挽救,皇上有危险我不能帮忙,都跑了求自保,还当什么臣子!”
丁巳日,苏峻假传圣旨大赦天下,就庾亮兄弟不在赦免范围内。因为王导有德行威望,还让他在自己之上担任原职。祖约当了侍中、太尉、尚书令,苏峻自己当了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许柳当了丹杨尹,马雄当了左卫将军,祖涣当了骁骑将军。弋阳王司马羕跑去苏峻那,一顿夸苏峻的功劳,苏峻又让司马羕当西阳王、太宰、录尚书事。
苏峻派兵攻打吴国内史庾冰,庾冰抵挡不住,丢了郡城往会稽跑,到了浙江,苏峻悬赏抓他,抓得可紧了。吴地一个小兵把庾冰拉到船上,用草席子给他盖上,一边唱着小曲一边划船逆流而上。每次碰到巡逻的,就用棍子敲着船说:“去哪找庾冰啊,庾冰就在这呢。”别人都以为他喝醉了,也没怀疑,庾冰这才逃过一劫。苏峻让侍中蔡谟当了吴国内史。
温峤听说建康失守,大哭起来。有人来看他,大家就对着哭。庾亮到了寻阳,宣读太后诏书,封温峤为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又加封徐州刺史郗鉴为司空。温峤说:“现在当务之急是灭了贼寇,还没立功就先封官,这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就没接受。温峤一直很敬重庾亮,庾亮虽然打了败仗跑来,温峤反而更敬重他,还分兵给庾亮。
后赵也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太和。三月丙子日,庾太后忧愤而死。
苏峻往南在湖口驻扎。
夏天,四月,后赵将领石堪攻打宛城,南阳太守王国投降。接着又在淮上攻打祖约的军队。祖约的将领陈光起兵攻打祖约,祖约身边有个阎秃,长得和祖约挺像,陈光以为抓住祖约了,就把阎秃给擒了。祖约翻墙跑了,陈光就投奔后赵去了。
壬申日,把明穆皇后葬在武平陵。
“内核解读”
咸和三年(公元328年)的苏峻之乱,是东晋初年一场撼动国本的军事叛乱,这段史料如同一幅浓缩的历史画卷,既展现了权力博弈的残酷,也刻画出乱世中人性的光辉与幽暗。透过字里行间的刀光剑影与悲欢离合,我们得以窥见东晋门阀政治的脆弱根基与乱世中个体命运的浮沉。
军事溃败背后的政治痼疾
苏峻叛军从渡江到攻陷台城(建康宫城)仅用两个月时间,其过程之迅猛暴露了东晋军事防御体系的致命缺陷。主帅庾亮的决策失误成为溃败的关键——陶回已精准预判苏峻会从小丹杨南道进军,建议设伏拦截,这本是扭转战局的绝佳机会,却被庾亮执意否决。这种刚愎自用的决策模式,源于东晋门阀士族垄断军政权力的体制痼疾:出身颍川庾氏的庾亮凭借外戚身份执掌大权,缺乏实战经验却轻视基层将领的军事智慧,最终将朝廷推向绝境。
前线将领的表现更凸显了军队战斗力的虚浮。司马流临战"食炙不知口处"的怯懦之态,与庾亮军队"未及成列,士众皆弃甲走"的溃散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这些养尊处优的将门子弟,早已失去了祖辈在乱世中拼杀的血性,面对苏峻麾下身经百战的流民武装,自然不堪一击。军事溃败的背后,是门阀士族长期垄断军权导致的战斗力退化,也是东晋建立初期"王与马,共天下"权力格局失衡后的必然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