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68章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第2页)

十二月,郭权占据上邽,派人向东晋投降,京兆、新平、扶风、冯翊、北地这些地方都响应他。

当初,张骏想借道成国,给建康的东晋朝廷送奏章,成国国主李雄没答应。张骏就派治中从事张淳假装向成国称臣,借此借道。李雄假装答应了,其实打算派强盗在东峡把张淳他们干掉。蜀人桥赞偷偷把这事儿告诉了张淳,张淳就对李雄说:“我们国君让我走这条没人走过的路,不远万里去建康表达忠诚,是因为陛下您赞赏忠义,能成全别人的好事。要是您想杀我,就应该在集市上公开斩首,然后向众人宣告:‘凉州不忘旧恩,派人去联络琅邪王,我们这儿主上圣明,臣子聪明,发现了就把他杀了。’这样的话,您的正义名声就能远扬,天下人都敬畏您的威严。现在要是派强盗在江里把我杀了,既显不出您的威严,也没法向天下人展示您的厉害啊!”李雄听了大惊,说:“哪有这事儿啊!”

司隶校尉景骞对李雄说:“张淳是个壮士,把他留下来吧。”李雄说:“壮士哪肯留下啊!要不你按你的想法试试。”景骞就对张淳说:“您身材魁梧,天又热,要不先派国君因为皇上流亡在外,先帝的灵柩还没送回,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没人能拯救他们,所以才派我去京都表达忠诚。我要汇报的事儿很重要,不是小吏能传达的;要是小吏能办,我也就不来了。就算前面是火山火海,我都得去,还会怕这点冷热吗!”李雄又问张淳:“你们主公英明盖世,占据着险要地势,兵力又强,为啥不自己称帝,在这一方享受享受呢?”张淳说:“我们国君的祖辈、父辈以来,世世代代都坚守忠贞,因为国仇家恨还没报,每天都枕着兵器睡觉,等着天亮去报仇,哪有心思享受啊!”李雄听了很惭愧,说:“我的祖辈、父辈本来也是晋朝的臣子,后来天下大乱,和六郡的百姓到这个州避难,被大家推举,才有了今天。要是琅邪王能在中原复兴晋朝,我也会带着众人去辅佐他。”然后李雄好好地招待了张淳,送他走了。张淳最后成功把使命完成,到建康复命了。

长安失守的时候,敦煌的计吏耿访从汉中进入江东地区,多次上书请求朝廷派大使去安抚凉州。朝廷任命耿访为守侍书御史,封张骏为镇西大将军,还选了陇西人贾陵等十二个人跟他一起去。耿访到了梁州,发现路不通,就把诏书交给贾陵,让他假扮成商人去送诏书。这一年,贾陵终于到了凉州,张骏派部曲督王丰等人去答谢朝廷。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宛如一幅浓缩的十六国乱世画卷,刀光剑影中交织着权力野心与人性挣扎,各方势力的兴衰博弈勾勒出这一时期最鲜明的时代特征。 军事征伐中的权力洗牌

后赵石虎的军事行动成为开篇焦点,其七万步骑攻金墉、破长安的凌厉攻势,尽显乱世中武力的绝对话语权。金墉城破后,石虎对石朗施以“刖而斩之”的酷刑,这种极端残忍的处置方式,既是对反抗者的威慑,也暴露了羯族政权统治的野蛮底色。然而战场局势瞬息万变,潼关之战中郭权大破赵军,“枕尸三百馀里”的惨烈记载,不仅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更揭示了军事优势的脆弱性——即便强如石虎,也可能在瞬间陷入溃败。

鲜卑部落的“潜与虎通谋,反击生”,则深刻反映了少数民族政权联盟的松散性。在利益面前,所谓的同盟关系不堪一击,这种背盟行为直接导致前秦苻生的溃败,成为战局反转的关键变量。而石虎在战后迁徙“秦、雍民及氐、羌十馀万户于关东”的举措,看似是巩固统治的策略,实则埋下了更大的隐患——强制迁徙打破了族群原有的生存格局,既加剧了民族矛盾,也为后来蒲洪(苻洪)、姚弋仲等氐羌首领的崛起提供了空间,这正是乱世中“强者迁徙以弱其势,反致强者更聚其力”的历史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