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77章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第2页)

“不过这还只是讨论征西将军到了之后的情况,还没考虑行军路上的问题呢。从沔水往西,水流湍急,江岸又高,军队只能像鱼群一样依次逆流而上,队伍首尾能排百里长。要是胡人不像宋襄公那么讲仁义,趁我们还没摆好阵势就攻击,那该怎么办呢?现在我们和胡人,水陆地形不同,作战习惯也不一样;胡人要是来送死,我们当然有足够的能力对付他们,但要是我们放弃长江天险,深入敌境,用我们的短处去攻击他们的长处,恐怕这不是稳操胜券的好办法。”

朝廷大臣们讨论后,大多赞同蔡谟的意见。于是皇帝下诏,不同意庾亮转移驻地。

燕国的前军师慕容评、广威将军慕容军、折冲将军慕舆根、荡寇将军慕舆泥去袭击赵国的辽西,俘虏了一千多家后离开。赵国的镇远将军石成、积弩将军呼延晃、建威将军张支等人追击,慕容评等人迎战,斩杀了呼延晃和张支。

段辽在燕国谋反,燕国人杀了段辽和他的党羽几十人,把段辽的首级送给赵国。

五月,代王什翼犍在参合陂召集各位部落首领,商议把都城定在灅源川。他母亲王氏说:“我们从先辈开始,就以迁徙为生活方式。现在国家多难,如果在一个地方建起城郭定居,一旦敌人来了,都没地方躲避。”于是就没迁都。

代国人把其他国家来归附的百姓都叫做乌桓,什翼犍把他们分成两部分,分别设置首领来管理。他弟弟拓跋孤管理北部,儿子拓跋寔君管理南部。

什翼犍向燕国求婚,燕王慕容皝把自己妹妹嫁给了他。

秋天七月,赵王石虎封太子石宣为大单于,允许他使用天子的旌旗。

庚申日,始兴文献公王导去世,他的丧葬礼仪按照汉代博陆侯霍光以及安平献王司马孚的旧例,部分采用天子的礼仪。

【内核解读】

咸康五年(公元339年)是东晋与十六国时期政治军事格局剧烈变动的一年。这一年,东晋内部围绕北伐战略展开激烈争论,北方后赵与前燕、成汉等政权相互攻伐,边疆族群势力持续重组,各类事件共同勾勒出乱世中各方势力的生存逻辑与战略选择。

南方军政:东晋的北伐冲动与理性争议

东晋在这一年的核心议题是北伐战略的可行性。征西将军庾亮作为主战派代表,展现出强烈的开疆拓土意愿。他进行了一系列军事部署:任命桓宣镇守襄阳,以弟庾怿、庾翼分镇魏兴、江陵,又调毛宝戍守邾城,形成了对江汉流域的军事控制网络。这些举措既是为巩固东晋西部边防,更是为北伐后赵铺路。

然而,庾亮的激进策略引发了东晋朝廷的激烈辩论。这场争论本质上是两种治国理念的碰撞:

庾亮代表的主战派主张以攻为守,通过主动出击收复中原,重塑东晋正统权威;

蔡谟等保守派则强调"养威俟时",认为应等待最佳战略时机。

太常蔡谟的分析尤为深刻,他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战略评估框架:

以石虎的军事能力为核心判断依据,指出其"百战百胜"的实战记录,驳斥了以单次战役成败论强弱的片面观点;

通过多重对比论证:将与石虎的决战比作与石生、苏峻的对抗,将沔水防御与大江防御对比,清晰揭示了北伐的风险;

特别强调后勤与地理因素,指出"自沔以西,水急岸高"的行军困难,预警敌军可能的突袭战术。

这场争论最终以保守派胜利告终,朝廷否决了庾亮移镇石城的提议。这一结果反映出东晋朝廷在国力未充情况下的理性选择,避免了可能的军事冒险,但也延续了东晋长期偏安的政治基调。

北方博弈:后赵的强势与边疆震荡

后赵在石虎统治下展现出强大的军事威慑力。蔡谟在奏议中详细列举了石虎的军事成就:"一举而拔金墉,再战而擒石生,诛石聪如拾遗,取郭权如振槁",这些战绩奠定了后赵在中原的霸主地位。石虎在这一年进一步强化权威,立太子石宣为大单于并赋予天子旌旗,显示出其巩固统治的政治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