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78章 显宗成皇帝中之下

王导这人生活简朴,没啥欲望,还特别会借势把事情办成。虽然短期内好像看不到什么明显好处,但从长远来看收获不少。他辅佐了三代皇帝,家里仓库都没存粮,穿衣服也不追求高档丝绸。当初,王导和庾亮一起向皇帝推荐丹杨尹何充,请求让何充做自己的副手,还说:“我死的那天,希望能让何充入朝辅佐陛下,这样国家就没啥可担心的了。”因此何充被加封为吏部尚书。王导去世后,朝廷征召庾亮担任丞相、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庾亮坚决推辞。辛酉日,朝廷任命何充为护军将军,庾亮的弟弟会稽内史庾冰为中书监、扬州刺史,参与录尚书事。

庾冰挑起这重任后,日夜操心处理政务,对朝中贤能之士以礼相待,还提拔年轻后辈,所以朝廷内外都一致称赞他,觉得他是个贤能的丞相。当初王导辅佐朝政,常常采取宽容的做法;庾冰则比较倾向用严厉的刑罚,丹杨尹殷融就劝他。庾冰说:“以前的丞相那么贤能,都觉得过于宽容不好把控,何况像我这样的呢!”范汪对庾冰说:“最近天象错乱,您应该想办法消除灾祸。”庾冰说:“天象哪是我能揣测的,我就做好人事方面的努力就行。”庾冰还仔细核查户口,查出一万多没有登记的人,把他们编入军队。庾冰喜欢监督审查,做事有点繁琐细致,后来又变得过于宽松,松紧全凭自己决定,法律条令都没啥用了。

八月壬午日,朝廷又把丞相这个官职改回司徒。

南昌文成公郗鉴病重,把府里的事务交给长史刘遐,还上疏请求退休,并且说:“我统领的人员比较复杂,大多是北方人,有的是被迫迁徙过来,有的是刚归附的。老百姓都怀念故土,都有回老家的想法。我向他们宣扬国家的恩情,让他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给他们田地和住宅,这才慢慢安定下来。听说我病重,大家人心惶惶,如果他们这时候北渡回去,肯定会让敌人有机可乘。太常蔡谟,为人平和正直,向来很有声望,大家都信服他,我觉得他可以担任都督、徐州刺史。”朝廷下诏任命蔡谟为太尉军司,加授侍中。辛酉日,郗鉴去世,朝廷就任命蔡谟为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授予假节之权。

当时左卫将军陈光请求讨伐赵国,朝廷下诏派陈光攻打寿阳。蔡谟上疏说:“寿阳城虽小但很坚固。从寿阳到琅邪,城墙相连,一座城被攻击,其他城肯定会来救援。而且,我们的军队在路上要走五十多天,前锋还没到,消息早就传开了。敌人传递消息的速度很快,河北的骑兵,完全来得及赶来救援。像白起、韩信、项羽那么勇猛的人,打仗时都要拆桥烧船,背水列阵。现在要是把船停在水岸边,带兵去攻城,前面是强敌,回头又要顾虑退路,这可是兵法里忌讳的。要是进攻没拿下城,敌人的骑兵突然到了,恐怕就会像当年晋军在船上,士兵们惊慌失措,手指都能被折断。现在陈光带领的都是宫里的精兵,应该让他们出征后能不战而胜。要是把他们困在坚固的城下,用国家的精锐去攻打敌人的小城,就算打下来好处也不大,还伤不了敌人元气;要是失败了,危害可就大了,反而帮了敌人,这可不是好计策啊。”于是朝廷就取消了这次行动。

当初,陶侃在武昌的时候,有人提议说江北的邾城应该分兵驻守。陶侃每次都不回应,但提建议的人一直说个不停。有一次陶侃渡江去打猎,把将领们叫过来对他们说:“我们设置险要防线抵御敌人,靠的就是长江。邾城在江北,内无依靠,外面和各少数民族相邻。少数民族地区利益丰厚,晋人贪图利益,逼得少数民族受不了,肯定会引来外敌入侵。这是招祸的源头,不是御敌的办法。而且吴国时驻守这个城,要用三万人,现在就算派兵守,对江南也没什么好处;要是羯虏有可乘之机,这城也守不住。”

等到庾亮镇守武昌,还是派毛宝、樊峻去驻守邾城。赵王石虎很不爽,任命夔安为大都督,率领石鉴、石闵、李农、张貉、李菟等五位将军,带着五万人攻打荆州、扬州北部边境,派两万骑兵攻打邾城。毛宝向庾亮求救,庾亮觉得城很坚固,没及时派兵。

九月,石闵在沔阴打败晋军,杀了将军蔡怀;夔安、李农攻下沔南;朱保在白石打败晋军,杀了郑豹等五位将军;张貉攻下邾城,晋军死了六千人,毛宝、樊峻突围逃跑,结果跳进江里淹死了。夔安接着占领胡亭,进犯江夏;义阳将军黄冲、义阳太守郑进都向赵国投降。夔安又去围攻石城,竟陵太守李阳奋力抵抗,打败了夔安,斩杀五千多人,夔安这才退兵。之后他在汉东抢掠一番,裹挟七千多户百姓迁到幽州、冀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