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81章 显宗成皇帝下(第2页)

甲午日,琅邪王司马岳登基做皇帝,宣布大赦天下。

己亥日,封成帝的儿子司马丕为琅邪王,司马弈为东海王。

康帝守丧期间不说话,把政务都交给庾冰、何充处理。秋天,七月丙辰日,把成帝安葬在兴平陵。康帝步行送丧,走到阊阖门,才坐上白色的车子到陵墓所在地。安葬完毕后,康帝来到殿前,庾冰、何充在旁边陪坐。康帝说:“我能继承大业,多亏二位的努力。”何充说:“陛下能登基,是庾冰的功劳;要是按我的建议,就看不到太平盛世了。”康帝听了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己未日,任命何充为骠骑将军、都督徐州、扬州的晋陵诸军事,兼任徐州刺史,镇守京口,这是为了避开庾氏家族的人。

冬天,十月,燕王慕容皝把都城迁到龙城,在境内实行赦免。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浓缩了东晋咸康八年权力博弈、政策争议与政权更迭的关键场景,背后折射出门阀政治的深层矛盾与古代决策的现实逻辑,从现代视角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评论:

门阀骄纵与皇权弱势:庾氏家族的“权力双刃剑”

庾怿毒杀王允之的举动,本质是东晋门阀士族“恃权妄为”的缩影——作为外戚的庾氏家族,因庾亮早年掌权已深度介入朝政,庾怿竟敢以毒酒清除异己,可见门阀势力已嚣张到无视基本政治伦理。而成帝那句“大舅已乱天下,小舅复欲尔邪”,道尽了皇权的无奈:面对根基深厚的门阀,皇帝只能通过言语谴责施压,最终以庾怿“自杀谢罪”收场,既未追究庾氏全族,也未建立防范门阀越权的制度,暴露了东晋“皇权旁落、门阀共治”体制的致命缺陷。这种“以私权代公权”的乱象,放在现代政治语境下,正是“权力缺乏监督”的典型:当少数家族垄断政治资源,缺乏独立的监察体系与民意制约,必然滋生恃强凌弱、排除异己的行为。

理性决策 vs 迷信冲动:庾翼迁都争议中的“务实主义价值”

庾翼因“怪异现象”想迁驻乐乡,而王述的反驳堪称古代“务实决策”的范本。他从三个维度直击要害:后勤成本(数万人迁徙、逆流运粮倍增劳役)、战略位置(武昌是江东防御枢纽,乐乡偏远难应急)、认知逻辑(破除“畏忌童谣预言”的迷信,强调“遵循正道、着眼长远”)。朝廷最终采纳其建议,说明东晋官僚体系中仍有理性力量,能跳出“迷信导向”的决策误区。这一点对现代极具启示:无论是政府施政还是企业决策,都应摒弃“主观臆断、迷信传言”,回归“成本核算、风险评估、战略匹配”的理性框架。王述那句“祈禳避祸之术,皆不足信”,放在今天仍是警示——决策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而非被虚无缥缈的异象或传言裹挟。

皇位继承的“宗法与利益博弈”:庾冰改立背后的门阀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