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9章 孝宗穆皇帝上之上(第2页)
后赵的麻秋又去偷袭张重华的将领张瑁,把张瑁打败了,杀了三千多人。枹罕护军李逵带着七千多人向后赵投降,黄河以南的氐族、羌族也都归附了后赵。
冬天,十月乙丑日,朝廷派侍御史俞归到凉州,封给张重华侍中、大都督、督陇右和关中诸军事、大将军、凉州刺史、西平公这些官职。俞归到了姑臧,张重华想称凉王,不愿意接受朝廷的诏书,就派亲近的人沈猛私下对俞归说:“我们主公世世代代都是晋朝的忠臣,现在竟然还比不上鲜卑人,这是为啥呢?朝廷封慕容皝为燕王,可我们主公才封个大将军,这怎么能鼓励奖赏忠臣贤能的人呢!您应该在河西一带活动,一起劝我们州主称凉王。臣子出使在外,只要对国家有利,有些事儿自己做主也是可以的。”俞归说:“您这话可就说错啦!以前夏、商、周三代的时候,爵位里最尊贵的就是上公。到了周朝衰落的时候,吴、楚两国才开始超越本分,自己称王,可诸侯们也没觉得有啥不对,因为大家都把他们当蛮夷看待。要是齐、鲁这样的大国称王,诸侯们还不四面八方去攻打他们啊!汉高祖封韩信、彭越为王,没多久就把他们都杀了,那只是当时形势需要,并不是真的厚待他们。皇上因为你们主公忠诚贤能,所以封他上公的爵位,让他当一方长官,这已经是无比的恩宠荣耀了,哪是鲜卑那种夷狄能比的呢!而且我听说,功劳有大有小,赏赐也有轻有重。现在你们主公刚继承家业就称王,如果以后带领河西的人马,向东平定胡、羯,修复皇家陵庙,把天子接回洛阳,那到时候又该给什么更高的封赏呢?”张重华听了这话,就打消了称凉王的念头。武都氐族的首领杨初派使者来表示愿意归附称臣,朝廷下诏封杨初为使持节、征南将军、雍州刺史、仇池公。
十二月,振威护军萧敬文杀了征虏将军杨谦,攻打涪城,把涪城拿下了,他自称益州牧,接着又占领了巴西,势力连通到汉中。
【内核解读】
这段记载是十六国乱世的“微缩切片”——权力厮杀、暴政与抵抗、正统博弈、迷信裹挟民生的乱象交织,既暴露了分裂时代的底层逻辑,也藏着政权兴衰的朴素规律。从现代视角看,可从三个核心维度拆解其历史镜鉴:
暴君统治的“自我毁灭公式”:私欲+迷信+权力失控
石虎的行为完美诠释了“暴政必亡”的铁律,其统治逻辑充满致命漏洞:
--“无限纵欲”碾压民生底线:坐拥十州财富仍不满足,挖帝王陵墓敛财、征调16万男女修华林苑,甚至喊出“苑成身死无恨”——把个人享乐置于数万人性命之上。这种“竭泽而渔”的统治,本质是将政权当成“私人提款机”,完全无视“民力是统治根基”的基本常识。最终“暴风暴雨死数万人”,不仅是天灾,更是暴政引发的“人祸反噬”。
--“迷信决策”替代理性治理:听信和尚吴进“役晋人压气运”的鬼话,将政治、军事成败归因于“风水玄学”,而非制度、民心、军备。这种“非理性执政”模式,让政策彻底脱离实际需求——劳役本就该用于生产或国防,却被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改运”上,进一步加速社会崩溃。
--“家庭权力”反噬政权稳定:石虎对儿子石宣、石韬的“双雄并立”式纵容,本质是继承制度的真空。他既没有明确嫡庶尊卑的规则,也没有制衡皇子权力的机制,反而放任石宣“十八万兵狩猎”“围猎百里杀尽禽兽”的奢靡残暴——当皇子的权力足以与朝廷抗衡,又缺乏约束时,“兄弟相残”只是时间问题。宦官赵生的挑唆,不过是点燃火药桶的火星。 乱世中的“生存博弈”:正统性与人才的胜负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