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93章 孝宗穆皇帝上之下(第2页)

司马勋从骆谷出兵,把赵国的长城戍给攻破了,然后在悬钩这个地方安营扎寨,离长安只有二百里地。他派治中刘焕去攻打长安,还杀了京兆太守刘秀离,又攻下了贺城。三辅地区的豪杰们很多都杀了当地的太守县令来响应司马勋,一下子就有三十多个据点响应,人马加起来有五万。赵国的乐平王石苞没办法,只能放弃攻打邺城的计划,派手下将领麻秋、姚国等人带兵去抵挡司马勋。赵国皇帝石遵派车骑将军王朗带着两万精锐骑兵,名义上是去讨伐司马勋,实际上是趁机把石苞劫持到邺城。司马勋一看自己兵力少,又害怕王朗,就不敢前进了。到了冬天十月,司马勋放弃悬钩,攻下宛城,杀了赵国的南阳太守袁景,然后又回到梁州。

当初,赵国皇帝石遵从李城出发的时候,对武兴公冉闵说:“好好干!事儿办成了,就立你当太子。”结果后来却立了石衍当太子。冉闵觉得自己功劳大,就想掌控朝廷大权,石遵没答应。冉闵这人向来勇猛,还立过不少战功,不管是胡人将领还是汉人老将,都挺怕他的。冉闵当上都督,掌握了朝廷内外的兵权后,就开始安抚殿中的将士,还上奏把他们都封为殿中员外将军,赐爵关外侯。石遵一开始也没怀疑,就是把将士们的表现分了好坏等级,想打压一下冉闵,这下大家都又气又恨。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就劝石遵慢慢削弱冉闵的兵权,冉闵心里就更不爽了,孟准这些人都劝石遵干脆把冉闵杀了。

“内核解读”

这段东晋与后赵(石赵)的权力博弈片段,堪称“理想与现实碰撞”“决策与责任绑定”的古代政治军事缩影,放在今天看,仍能提炼出不少关于战略认知、领导力、权力平衡的现实启示——

“热血北伐”的教训:脱离实力的“正义性”,只会变成灾难

褚裒北伐的闹剧,本质是“舆论裹挟下的冒进决策”。朝野上下被“收复中原”的政治正确冲昏头脑,忽略了两个核心问题:

--自身实力的“虚”:东晋偏安多年,军队缺乏实战协同,褚裒既没有详细的前线侦查,也没有后续援军部署,只靠“百姓归附”的表面声势就贸然出兵,本质是把“民心向背”等同于“战场胜势”;

--责任意识的“缺”:他派3000人接应鲁郡百姓时,完全没预判后赵骑兵的突击能力,导致部众全灭;退兵时更没考虑黄河以北20多万依附者的安危——所谓“北伐”成了“拉人垫背”,暴露了古代官僚“以政治名声为先,以民生性命为后”的致命短板。

而蔡谟的冷静预判,恰恰戳中了核心:任何“宏大目标”都必须匹配“可行性评估”。放到今天,这就像企业不顾现金流盲目扩张、团队不顾能力硬接项目,最终只会“为了面子丢了里子”,还连累跟着自己的人。

张重华的“执政警示”:领导者的“小放纵”,是团队的“大危机”

张重华作为凉州之主,犯了典型的“守成者陷阱”: --赏罚失据,消耗公信力:把国库钱财随意赏赐宠臣,本质是“用私人感情替代制度规则”——当年他爹攒钱是为了“备战”,他花钱却是为了“讨好”,寒了前线将士的心;

--沉迷享乐,荒废核心业务:下棋赌博、积压奏章,导致“下情上达不畅、冤狱积压”,这和今天的管理者沉迷“办公室政治”“摸鱼摆烂”,无视团队流程、员工诉求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