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598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第2页)

赵国并州刺史张平派使者向秦国投降,秦王苻健任命张平为大将军、冀州牧。

燕王慕容俊回到蓟城。

三月,姚襄和赵国汝阴王石琨各自带兵去救襄国。冉闵派车骑将军胡睦在长芦抵挡姚襄,派将军孙威在黄丘抵挡石琨,结果两人都战败而回,士兵几乎死光了。

冉闵想亲自带兵出击,卫将军王泰劝谏说:“现在襄国还没打下来,外面的救兵却像云彩一样聚集过来,如果我们出去迎战,一定会腹背受敌,这太危险了。不如坚守营垒,挫败他们的锐气,再慢慢观察他们露出破绽,然后出击。而且陛下您亲自到阵前,如果有个闪失,那大事就完了。”冉闵本来打算听从王泰的建议,这时道士法饶进言说:“陛下围攻襄国一年了,一点功劳都没有,现在敌人来了,又躲避不战,以后还怎么指挥将士呢!而且太白星进入昴宿,这预示着要杀掉胡人的君主,此战必定百战百胜,不能错过这个机会啊!”冉闵一听,捋起袖子大声说:“我决定出战了,谁敢阻拦就斩首!”于是他率领全部人马出战,和姚襄、石琨交战。正好悦绾带着燕兵赶到,离魏军还有几里地的时候,他把骑兵散开,拖着柴草扬起尘土,魏军远远望见,心里十分恐惧。姚襄、石琨、悦绾从三面攻击,赵王石祗又从后面冲击,魏军大败,冉闵只带着十几个骑兵逃回邺城。投降的胡人栗特康等人抓住大单于冉胤和左仆射刘琦,向赵国投降,赵王石祗把他们杀了。胡睦以及司空石璞、尚书令徐机、中书监卢谌等将士,一共死了十多万人。冉闵悄悄回到邺城,没人知道。邺城的人十分震惊恐慌,谣言说冉闵已经死了。射声校尉张艾建议冉闵亲自到郊外举行祭祀仪式,来安抚民心。冉闵听从了他的建议,谣言这才平息。冉闵把法饶父子处以车裂之刑,追赠韦謏为大司徒。姚襄回到滠头,姚弋仲因为他没抓住冉闵,气得打了他一百杖。

【内核解读】

永和七年(公元351年)的这段历史,如同一幅浓缩的十六国乱世画卷,政权更迭的仓促、军事博弈的残酷、意识形态的交锋在字里行间交织,展现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动荡底色。透过这段记载,我们既能看到权力游戏的永恒逻辑,也能窥见乱世中个体命运的浮沉与时代发展的必然轨迹。

政治表演:权力合法性的构建与解构

苻健称帝的过程堪称古代权力交接的“标准剧本”。左长史贾玄硕最初提议效仿刘备称汉中王的旧例,为苻健谋求都督关中诸军事、大将军等头衔时,苻健先是以“晋使未返”为由怒斥拒绝,转头却密令梁安暗示臣下“上尊号”,经过“再三辞让”才“勉为其难”接受。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是中国古代政治中“名正言顺”逻辑的典型体现——通过“推让”的仪式性表演,将权力获取包装成“众望所归”的结果,而非个人野心的实现。

这种政治表演的背后,是对权力合法性的迫切追求。苻健追尊父亲苻洪为武惠皇帝,立妻强氏为王后,封诸子为公爵,同时任命苻雄、苻菁等宗室核心成员掌握军权,以吕婆楼等氐族酋领担任要职,构建起一套以血缘、部族为纽带的权力网络。这种结构设计既延续了魏晋以来的门阀政治传统,又保留了少数民族的部族共治特征,反映出十六国时期“胡汉杂糅”的政治生态。

相比之下,段龛以青州内附东晋的选择,则展现了乱世中地方势力的生存智慧。在冉闵、苻健、慕容俊等多方势力角逐的背景下,段龛通过“内附”名义寻求东晋的册封(镇北将军、齐公),本质上是借助正统象征(东晋虽偏安江南,但仍被视为华夏正朔)提升自身合法性,为割据青州争取缓冲空间。这种“挟外援以自重”的策略,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豪强的常见生存手段。

军事博弈:战略短视与命运转折

冉闵围攻襄国的百日之战,是这段历史中最具戏剧性的军事冲突,其兴衰转折深刻印证了“战略决策决定战争走向”的铁律。面对襄国城内的石祗政权和城外姚襄、慕容俊的联军,冉闵陷入了经典的“围城打援”困境。卫将军王泰的劝谏切中要害:“固垒以挫其锐,徐观其衅而击之”,这一主张符合孙子兵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作战思想,本可成为破解困境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