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 (第2页)
冉闵驻军在安喜,慕容恪带兵追过来。冉闵又往常山去,慕容恪继续追,丙子这天,在魏昌的廉台追上了。冉闵和燕军打了十仗,燕军都没打赢。冉闵向来以勇猛出名,他带领的士兵也很精锐,燕国人都挺怕他。慕容恪巡视战阵,对将士们说:“冉闵有勇无谋,不过是匹夫之勇罢了!他的士兵又饿又累,虽然武器装备精良,但实际上很难发挥作用,不难打败他们!”冉闵带领的大多是步兵,而燕军都是骑兵,冉闵就带兵往树林里走。慕容恪的参军高开说:“我们骑兵在平地作战才有优势,如果冉闵进了树林,就不好控制他了。应该赶紧派轻骑兵去拦截他,等和他交战就假装逃跑,把他引诱到平地上,然后就能攻击他了。”慕容恪听从了这个建议。魏军果然回到平地,慕容恪把军队分成三部,对将领们说:“冉闵性情轻率急躁,又觉得自己人少,肯定会拼了命和我们死战。我们把中军的阵势布置得坚厚些,等着他来,等他和我们交战,你们从旁边夹击,肯定能取胜。”于是挑选了五千擅长射箭的鲜卑人,用铁链把他们的马连起来,摆成方阵向前推进。冉闵骑的骏马叫朱龙,日行千里。冉闵左手拿着双刃矛,右手拿着钩戟,冲入燕军阵中,斩杀了三百多人。他看到一个大的旗帜,知道是燕军的中军,就直接冲过去。燕军的另外两支军队从旁边夹击,把冉闵打得大败。燕军把冉闵重重包围,冉闵突围向东跑了二十多里,朱龙突然倒地死了,冉闵被燕军抓住。燕军杀了魏国的仆射刘群,抓住了董闵、张温,和冉闵一起送到蓟城。冉闵的儿子冉操逃到鲁口。高开受伤去世。慕容恪进军驻扎在常山,慕容俊命令慕容恪镇守中山。
己卯这天,冉闵被押到蓟城。慕容俊大赦天下,让冉闵站着,斥责他说:“你不过是个低贱的奴仆,怎么敢妄自称帝?”冉闵说:“天下大乱,你们这些夷狄禽兽之类的都能称帝,何况我是中原的英雄,为什么不能称帝!”慕容俊大怒,打了冉闵三百鞭,把他送到龙城。
慕容霸的军队到了绎幕,段勤和他弟弟段思陪献城投降。
甲申这天,慕容俊派慕容评和中尉侯龛率领一万精锐骑兵攻打邺城。癸巳这天,到达邺城,魏国的蒋干和太子冉智紧闭城门坚守。城外的地方都投降了燕国,刘宁和他弟弟刘崇率领三千胡族骑兵逃到晋阳。
秦国任命张遇为征东大将军、豫州牧。
五月,秦国皇帝苻健在宜秋攻打张琚,把张琚杀了。
【内核解读】
永和八年(公元352年),是中国历史上东晋十六国时期极具动荡与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中原大地政权更迭频繁,英雄枭雄轮番登场,军事冲突与政治博弈交织,勾勒出一幅乱世争霸的壮阔而残酷的画卷。透过《资治通鉴》中这段简练却信息量巨大的记载,我们能窥见那个时代的核心特征与历史走向。
政权更迭:合法性建构与短命王朝的宿命
这一年,多个政权在“称帝”与“覆灭”的循环中交替。前秦君主苻健在丞相苻雄等人的建议下,放弃石氏(后赵)的草莽风格,效仿汉、晋旧制正式称帝,通过“大赦”“进爵诸王”等传统政治仪式巩固权力,更将“单于”头衔授予太子苻苌,以区分胡汉治理体系,展现出清晰的政权建构思路。这种对中原传统政治框架的借用,为前秦后来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在汉化过程中的政治智慧。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赵残余势力的内耗。杜洪因出身“右族”轻视张琚,最终被杀,张琚自立为秦王却旋即被苻健攻灭。从杜洪到张琚,短短数月间的权力更迭,暴露了后赵覆灭后地方势力的脆弱性——缺乏稳固的政治基础与治理逻辑,仅凭武力或一时野心难以维系政权。这种“称帝即覆灭”的宿命,成为十六国时期众多短命政权的缩影。
石氏家族的终结同样具有象征意义。赵汝阴王石琨投奔东晋后被斩于建康市,标志着曾经称霸中原的后赵石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这个以残暴闻名的家族,其兴衰印证了“暴力可取天下,不可治天下”的铁律,也为后世政权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军事博弈:战术、勇气与历史的偶然
军事冲突是这一年的核心主题,其中冉闵(魏主闵)与慕容恪的廉台之战尤为关键,堪称战术博弈与个人英雄主义的经典对决。冉闵以“勇名”着称,所率军队精锐善战,初期与燕军十战皆胜,展现出强大的战场统治力。他“左操双刃矛,右执钩戟”的形象,成为乱世中战神的象征,其个人武力在冷兵器时代的战场上发挥到了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