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2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第2页)
王羲之又给会稽王司马昱写信说:“做臣子的,谁不想让自己的君主和前代的圣君一样兴盛呢!何况现在遇到这么难得的时机!只是要看自己的力量够不够,难道能不权衡利弊来处理吗!现在虽然看起来有让人高兴的机会,但自己仔细想想,担忧的事儿可比高兴的事儿重要多了。功业能不能成功还不一定,可老百姓都快死光了,劳役没完没了,征收的赋税一天比一天重,就凭咱们小小的吴、越地区,要管理天下十分之九的地方,不灭亡还等什么呢!要是不估量自己的德行和能力,不停下来,这是国内的人都痛心叹息却又不敢说实话的事儿啊。‘过去的事儿已经无法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补救。’希望殿下您再好好想想,先打好不会失败的基础,等根基稳固、形势有利的时候再谋划,也不算晚。要是不这样做,恐怕国家就像被麋鹿游玩践踏一样,灾难可就不止是在山林里了!希望殿下您暂时放下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来解救眼前的危急情况,这可以说是把要灭亡的局面转变为保存,把灾祸转为福气啊。”司马昱也没听他的。
九月,殷浩驻扎在泗口,派河南太守戴施占据石门,荥阳太守刘遯占据仓垣。殷浩因为要打仗,就把太学的学生都遣散了,学校从此就荒废了。
冬天十月,谢尚派冠军将军王侠攻打许昌,把许昌打下来了。秦国的豫州刺史杨群退兵驻扎到弘农。朝廷征召谢尚为给事中,驻守石头城。
丁卯这天,燕国的慕容俊回到蓟城。
以前赵国那些手握重兵占据州郡的将领,各自派使者向燕国投降;燕国的慕容俊任命王擢为益州刺史,夔逸为秦州刺史,张平为并州刺史,李历为兖州刺史,高昌为安西将军,刘宁为车骑将军。
慕容恪驻扎在安平,储备粮草,制造攻城器械,准备去讨伐王午。丙戌这天,中山的苏林在无极起兵,自称天子;慕容恪从鲁口回来讨伐苏林。闰月戊子这天,燕国的慕容俊派广威将军慕舆根帮助慕容恪攻打苏林,把苏林杀了。王午被他的将领秦兴杀了。吕护又杀了秦兴,再次自称安国王。
燕国的大臣们一起给慕容俊上尊号,慕容俊答应了。十一月丁卯这天,开始设置各种官职,任命国相封弈为太尉,左长史阳骛为尚书令,右司马皇甫真为尚书左仆射,典书令张悕为右仆射;其他文武官员,也都分别授予不同官职。戊辰这天,慕容俊登上皇帝位,宣布大赦天下。他自以为得到了传国玉玺,就改年号为元玺。追尊武宣王为高祖武宣皇帝,文明王为太祖文明皇帝。这时候东晋的使者正好到了燕国,慕容俊对使者说:“你回去告诉你们天子:我是因为别人不行,才被中原地区推举,现在已经称帝了!”他把司州改为中州,在龙都建立留台,任命玄菟太守乙逸为尚书,专门负责留台事务。
秦国丞相苻雄在陇西攻打王擢,王擢逃到凉州,苻雄退兵驻扎在陇东。张重华任命王擢为征虏将军、秦州刺史,特别宠信优待他。
【内核解读】
这段史料浓缩了十六国时期中原大地的混乱与挣扎,政治博弈的残酷、人性的脆弱与权力的诱惑在字里行间交织,勾勒出一幅王朝更迭中的社会全景图。
生存绝境下的人性拷问
邺城大饥荒“人相食”的记载,撕开了乱世最残酷的面纱。曾经的宫廷侍从沦为食物,这种极端场景不仅是对物质匮乏的控诉,更暴露了秩序崩塌后人性的异化。在生存本能面前,伦理道德失去了约束力,所谓的尊卑等级在饥饿面前荡然无存。蒋干的请降与犹豫,本质上是在绝境中对“生存希望”的计算——降燕能否换来生机?东晋是否真能救援?这种挣扎背后,是整个邺城百姓的命运抉择。
而慕容儁将大旱蝗灾归咎于冉闵“作祟”,并追谥其为“悼武天王”的举动,极具讽刺意味。这既体现了古代统治者对自然现象的迷信解读,也暗含政治权谋——通过祭祀“仇敌”平息民怨、巩固统治合法性,将天灾的责任转移给“亡魂”,暴露了权力游戏中荒诞的逻辑。
传国玺:权力合法性的象征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