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609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第2页)

苻生喝酒不分白天黑夜,有时甚至连着几个月不出来。大臣奏报事情他也不处理,常常搁置,有时还在醉酒时决断事务。他身边的人趁机为非作歹,导致赏罚毫无标准。有时到下午四五点才出来上朝,还借着酒劲杀了很多人。因为自己瞎了一只眼,所以忌讳别人说“残、缺、偏、只、少、无、不具”这类词,不小心说错而被处死的人,多得数不清。苻生还喜欢活剥牛、羊、驴、马的皮,把鸡、猪、鹅、鸭烫毛,然后把它们放在宫殿前,一群一群的。甚至还剥人的脸皮,让他们唱歌跳舞,自己在一旁观看取乐。他曾经问身边的人:“自从我统治天下,你们在外面都听到了什么?”有人回答:“陛下圣明治理天下,赏罚公正恰当,天下都在歌颂太平。”苻生生气地说:“你这是在巴结我!”拉出去就杀了。改天又问,有人回答:“陛下刑罚稍微有点过头了。”苻生又生气地说:“你这是在诋毁我!”也把人杀了。有功勋的旧臣和亲戚,几乎都被杀光了,大臣们能平安度过一天,就像过了十年那么漫长。

东海王苻坚,一直以来口碑不错,和前姚襄的参军薛赞、权翼关系很好。薛赞、权翼私下劝苻坚说:“主上猜忌残忍、暴虐无道,朝廷内外都对他离心离德,如今最适合主持秦国祭祀、当国君的,除了殿下您还能有谁!希望您早点谋划,别让其他人得了这位置!”苻坚就此事询问尚书吕婆楼,吕婆楼说:“我呀,就是个拿刀的小人物,办不了大事。我家邻居有个叫王猛的,他的谋略世间少有,殿下您应该请他来咨询一下。”苻坚通过吕婆楼招来王猛,两人一见面就像老朋友一样,谈论起时事,苻坚特别高兴,觉得自己就像刘备遇到了诸葛亮。

六月,太史令康权对前秦国主苻生说:“昨晚有三个月亮同时出现,彗星进入太微垣,连着东井星宿。从上个月上旬开始,一直阴天没下雨,到现在了,恐怕会有下属谋逆犯上的灾祸。”苻生听了很生气,觉得这是妖言,就把康权打死了。

【内核解读】

公元357年(东晋升平元年、前秦寿光三年/永兴元年、前燕光寿元年)是十六国时期极具戏剧性的一年。这一时期政权林立、战乱频发,史料中简短的记载背后,隐藏着权力博弈、制度困境与人性挣扎的多重镜像,值得从现代视角深入剖析。

权力交接的两种范式:礼法与暴力的博弈

这一年正月,东晋发生了一次平稳的权力交接。晋穆帝司马聃行加元服礼(成人礼),太后褚蒜子下诏归政,改元升平并徙居崇德宫。这场交接严格遵循儒家礼法程序,通过“加元服—太后归政—大赦改元”的仪式链条,完成了权力从后宫到君主的合法过渡。在门阀政治主导的东晋,这种以礼法为框架的权力交接,虽未触及深层的政治结构问题,却维持了政权表面的稳定性,体现了传统礼制对权力秩序的规范作用。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秦的权力生态。前秦君主苻生面对“太白入东井”的天象预警,以荒诞的“太白入井自为渴”回应,将灾异解读为自然现象,完全无视传统政治中“天人感应”的预警功能。这种对政治传统的蔑视,与其暴虐统治形成呼应——他因梦境与民谣诛杀太师鱼遵全族,因大臣回答不合心意随意杀戮,甚至将“残、缺、偏、只”等字眼设为禁忌,误犯者动辄丧命。苻生的统治彻底打破了政治伦理的底线,将权力异化为纯粹的暴力工具,导致“勋旧亲戚诛之殆尽,群臣得保一日,如度十年”的恐怖局面。

前燕则呈现出另一种权力景观。燕主慕容俊在这一年立中山王慕容暐为太子,改元光寿,同时通过军事扩张(大破敕勒、接纳匈奴降部)巩固统治。但在权力结构内部,已出现价值观的撕裂:幽州刺史乙逸一生“克己守道”却仅能免罪,其子乙璋“不治节俭,专为奢纵”却官至中书令、御史中丞。乙逸的感叹“此岂唯璋之忝幸,实时世之陵夷也”,深刻揭示了门阀政治下“德才配位”原则的崩塌——当奢靡者得志、清廉者失意成为常态,政权的道德根基已悄然腐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