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611章 孝宗穆皇帝中之下(第2页)

前燕泰山太守贾坚驻守山茌,荀羡带兵去攻打他。贾坚手下只有七百多人,而荀羡的兵力是他的十倍。贾坚准备出战,将领们都说:“咱们人少,不如坚守。”贾坚说:“坚守也免不了一死,不如拼一把。”于是就出战了,他身先士卒,杀了荀羡一千多士兵,然后又退回城里。荀羡继续进攻,贾坚感叹道:“我从年轻时就立志要建功立业,可每次都陷入困境,这难道是命运吗!与其屈辱地活着,不如坚守气节而死。”然后对将士们说:“现在情况危急,没什么办法了,你们可以走,我决定留下赴死。”将士们都哭着说:“您不走,我们也都一起死。”于是扶贾坚上马。贾坚说:“我要是想逃,肯定不会让你们留下。现在我要和他们决一死战,如果实在抵挡不住,你们就赶紧走,别管我了!”说完就打开城门冲了出去。荀羡的士兵从四面八方围过来,贾坚站在桥上,左右开弓,敌人纷纷中箭倒地。荀羡的兵太多了,有人从桥下砍桥,贾坚连人带马都掉进水里,被活捉了,山茌也就被攻克了。荀羡对贾坚说:“你父亲、祖父世代都是晋朝的臣子,你为什么背叛晋朝,不投降呢?”贾坚说:“是晋朝自己放弃了中原,不是我背叛。老百姓没了君主,谁强大就依附谁。我既然已经侍奉了别人,怎么能轻易改变气节呢!我自小就坚守志向,历经后赵和前燕,从来没改变过心意,你别老催着我投降!”荀羡又责备他,贾坚生气地说:“你这小子,敢这样对我!”荀羡大怒,把他扔在雨中,过了几天,贾坚又气又恨,就死了。

前燕青州刺史慕容尘派司马悦明去救援泰山,荀羡的军队大败,前燕又夺回山茌。前燕国君慕容俊任命贾坚的儿子贾活为任城太守。

荀羡病情严重,被召回,朝廷任命郗昙为北中郎将,都督徐、兖、青、冀、幽五州诸军事,兼任徐、兖二州刺史,镇守下邳。

前燕吴王慕容垂娶了段末柸的女儿,生了儿子慕容令和慕容宝。段氏才华出众,性格刚烈,觉得自己出身高贵,不太尊重可足浑皇后,可足浑氏因此怀恨在心。前燕国君慕容俊一直对慕容垂不太满意,中常侍涅皓就迎合慕容俊的心意,告发段氏和吴国典书令辽东人高弼用巫术诅咒他人,想借此牵连慕容垂。慕容俊把段氏和高弼抓起来,交给大长秋、廷尉审讯拷打,段氏和高弼意志坚定,始终没有屈服的话。拷打越来越厉害,慕容垂心疼她,私下派人对段氏说:“人早晚都得死,何必受这么多苦呢!不如就认了吧。”段氏叹息说:“我难道是怕死的人吗?如果我自己诬陷自己做了大逆不道的事,对上侮辱祖宗,对下连累大王,这种事我绝对不干!”她的辩解反而更加清楚,所以慕容垂才免遭灾祸,但段氏最终死在了狱中。之后慕容垂被调出京城,任平州刺史,镇守辽东。慕容垂把段氏的妹妹娶为继室,可足浑氏又把她废掉,把自己的妹妹长安君嫁给慕容垂。慕容垂很不高兴,从此更加厌恶可足浑氏。

匈奴刘阏头的部落很多人叛变,他害怕得往东逃跑,想趁着河面结冰过河,结果刚过一半,冰就化了,后面的部众都归附了刘悉勿祈,刘阏头逃到代国。刘悉勿祈是刘务桓的儿子。

【内核解读】

公元358年(升平二年),正值东晋、前秦、前燕三足鼎立的十六国中期。这一年的历史碎片,不仅勾勒出三国间的军事交锋与政治角力,更藏着乱世中政权兴衰的密码、个体命运的无奈,以及不同势力“治国理政”的高下之分。

东晋:门阀制衡下的“用人困境”与权力虚悬

东晋始终笼罩在“门阀政治”的阴影下,这一年的两件事尤其凸显其内部矛盾:

一是司马昱“还政不允”的政治表演。司徒司马昱主动请求将朝政交还皇帝,却被拒绝——看似皇帝“紧握权柄”,实则是东晋皇权早已被门阀架空的缩影。司马昱的“退让”,更像是对门阀势力的试探与妥协:他既无能力真正掌控朝政,也需通过这种姿态维持“君臣体面”,暴露了东晋中央政权的虚弱。

二是豫州刺史人选的争议。谢弈去世后,朝廷在选继任者时,司徒司马昱最初想启用桓温之弟桓云,却被王彪之否决——理由很直接:桓温已掌控长江上游,若其弟再镇守豫州(西部藩镇),桓氏将垄断兵权,动摇朝廷根基。最终启用的谢万,虽出身谢氏门阀、有才华却“不屑俗事”,王羲之劝他“与士卒同甘共苦”,他却置之不理。这种“用人看门阀而非适配性”的选择,不仅为谢万后来的军事失败埋下伏笔,更反映出东晋的无奈:即便知道人选不当,也需在门阀间找平衡,无法完全以“能力”为标尺。

东晋的问题,本质是“门阀过度膨胀”与“皇权空心化”的死结:朝廷既要依赖门阀维持统治,又要提防其叛乱,最终陷入“用人两难”“决策掣肘”的困境,始终无法凝聚力量收复中原。

前秦:苻坚的“明君底色”——用人破局与民生为本

这一年的前秦,在苻坚的治理下尽显“崛起气象”,两件事尤为关键:

--军事上:收服猛将,彰显魄力

苻坚亲征反复无常的张平时,面对能“拽牛倒走、攀城如飞”的张蚝,并未因其勇猛而退缩,反而悬赏活捉;吕光刺中张蚝、邓羌擒获后,苻坚不仅不杀,反而封张蚝为虎贲中郎将,将其留在身边重用。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用人风格,彻底收服了张蚝、邓羌这两位“万人敌”,也让前秦军事力量大增。对比同期前燕对慕容垂的猜忌,苻坚的魄力显然更胜一筹。

--政治上:力挺王猛,破除旧阻

王猛是苻坚改革的核心助手,却因出身不高、行事刚猛,得罪了氐族旧勋(如樊世)。樊世作为辅佐苻健平定关中的氐族豪强,当众辱骂王猛“坐享其成”,甚至威胁要杀他。苻坚得知后,不仅没有偏袒旧臣,反而借樊世入宫争吵之机将其处死,公开表态“杀老氐以儆百官”。这一举动绝非“意气用事”:樊世代表的是氐族旧勋的既得利益,他们是苻坚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的最大阻力——杀樊世,既是为了给王猛“立威”,更是向所有旧势力宣告:改革不可逆转,皇权不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