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619章 海西公上(第2页)

秋天七月,王鉴等人攻下上邽,杀了苻双、苻武,宽恕了他们的妻子儿女。任命左卫将军苻雅为秦州刺史。八月,任命长乐公苻丕为雍州刺史。

九月,王猛等人攻下蒲阪,杀了晋公苻柳和他的家人。王猛驻守蒲阪,派邓羌和王鉴等人会合攻打陕城。

前燕的王公贵族大多把百姓占为自己的依附户,国家的户口比私家还少,仓库都空了,钱不够花。尚书左仆射广信公悦绾说:“现在三国鼎立,都想吞并别人。可咱国家法度不彰,豪强贵族横行,搞得百姓都没了,税收也收不上来,官吏没工资,士兵没粮草,还得靠官府借粮帛过日子。这事儿要是让邻国知道了可不行,也不是治理国家的样子。得把所有依附户都取消,让他们回郡县登记。”燕主慕容暐同意了,让悦绾专门管这事儿。悦绾严查隐藏的情况,没人敢隐瞒,一下子查出二十多万户。结果满朝文武都恨他。悦绾本来就有病,硬撑着核对户籍,病情加重,冬天十一月就去世了。

十二月,秦王猛等人攻下陕城,活捉魏公苻廋,送到长安。秦王苻坚问他为啥谋反,苻廋说:“我本来没想反,就是因为弟兄们老谋反,我怕被连累弄死,才反的。”苻坚哭着说:“你向来是厚道人,我知道不是你本意。况且高祖不能没后代啊。”就赐苻廋死,赦免了他七个儿子,让长子继承魏公之位,其他儿子都封县公,过继给越厉王和没后代的弟弟们。苟太后说:“苻廋和苻双都反了,为啥就苻双不能有后代?”苻坚说:“天下是高祖的天下,高祖的儿子不能没后代。至于苻双(字仲群),不顾太后,想危害宗庙,国法可不能讲私情。”任命范阳公苻抑为征东大将军、并州刺史,镇守蒲阪;邓羌为建武将军、洛州刺史,镇守陕城。提拔姚眺为汲郡太守。

东晋给大司马桓温加特殊礼遇,地位在诸侯王之上。

这一年,东晋任命仇池公杨世为秦州刺史,杨世的弟弟杨统为武都太守。杨世也向前秦称臣,前秦任命他为南秦州刺史。

“内核解读”

公元368年(太和三年),在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格局中,前秦与前燕这两大北方政权的命运轨迹因一系列决策与行动悄然分野。这一年的历史事件不仅展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逻辑,更揭示了战略眼光对国家兴衰的决定性影响。前秦内乱:苻坚的平叛智慧与权力整合

前秦天王苻坚在这一年面临了统治以来最严峻的内部挑战——宗室诸王的联合叛乱。以晋公柳、魏公廋、燕公武、赵公双为首的宗室势力,因不满苻坚集权与重用王猛等汉族大臣,相继在蒲阪、陕城、安定、上邽等地举兵,将前秦拖入内战深渊。

面对这场关乎政权存续的危机,苻坚展现出卓越的战略定力。他并未急于四面出击,而是制定了“先平秦雍,再图蒲陕”的分步策略:派遣杨成世、毛嵩分讨上邽、安定,命王猛、邓羌围困蒲阪,杨安、张蚝进逼陕城,并严令蒲阪、陕城前线军队“距城三十里,坚壁勿战”。这一决策的核心在于避免多线作战,先稳固核心统治区,再集中力量解决顽抗势力。

尽管初期平叛遭遇挫折(杨成世、毛嵩兵败),但苻坚迅速调整部署,派遣王鉴、吕光等将领增援,最终扭转战局。吕光在榆眉之战中提出的“避锐击惰”战术(“兴新得志,气势方锐,宜持重以待之。彼粮尽必退,退而击之,蔑不济矣!”),生动体现了前秦将领的军事素养。至九月,王猛攻克蒲阪,斩杀晋公柳;十二月,陕城陷落,魏公廋被俘,历时近一年的宗室叛乱终被平定。

值得注意的是,苻坚在平叛后的处置展现出复杂的政治考量。对于主动投降的魏公廋,他虽赐其自尽,却保留其子孙爵位,以“高祖不可以无后”为由延续宗室血脉;而对“不顾太后,谋危宗庙”的赵公双,则坚持“天下之法不可私”,不予立后。这种“法外有恩”的处置方式,既维护了统治权威,又试图修复宗室关系,为后续的权力巩固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