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海西公下(第2页)
王猛没来之前,邺城一带抢劫成风,等王猛到了,远近都安定下来。秦军号令严明,没人敢私拿东西,法令简单政策宽松,燕国百姓各安其业,互相说:“没想到今天又见到像太原王那样的好官了!”王猛听说后感叹:“慕容玄恭真是奇人,算得上是古代留下的爱民典范啊!”于是用太牢之礼祭祀他。
十一月,秦王苻坚留李威辅佐太子守长安,阳平公苻融镇守洛阳,自己率十万精锐赶赴邺城,七天就到了安阳,宴请祖父辈的故旧。王猛偷偷到安阳拜见苻坚,苻坚说:“当年周亚夫不迎接汉文帝,现在将军临战却离开军队,为啥?”王猛说:“周亚夫摆架子对待君主求名声,我看不起他。而且我靠陛下的威灵,打这种快灭亡的敌人,就像锅里的鱼,有啥好担心的!太子还小,陛下远来,万一有意外,后悔都来不及!陛下忘了我在灞上的话了吗!”
早先,燕国安都王慕容桓带着一万多兵驻扎在沙亭,给太傅慕容评当后援。听说慕容评败了,赶紧带兵退守内黄。苻坚派邓羌去攻打信都。丁丑那天,慕容桓带着五千鲜卑兵逃往龙城。戊寅日,燕国散骑侍郎馀蔚领着扶馀、高句丽的人质和上党来的质子共五百多人,半夜打开邺城北门,放秦兵进城。燕主慕容暐和上庸王慕容评、乐安王慕容臧、定襄王慕容渊、左卫将军孟高、殿中将军艾朗等人,撒腿就往龙城跑。辛巳日,秦王苻坚大摇大摆进了邺城皇宫。
慕容垂见到燕国的公卿大夫和以前的老部下,脸拉得老长,一脸不爽。高弼跟他说:“大王您靠着祖宗攒下的家底,又有超一流的本事,就算前些年运气背,在外面寄人篱下,可现在国家虽然垮了,谁知道这不是东山再起的开始呢?依我看,对这些老臣旧人,您得拿出大海一样的肚量,好好安抚他们的心,这才能像堆土山似的,先搭个基础,最后建成九仞高的大功业。犯得着跟他们置气,把这机会给作没了吗?我觉得这事儿您真不该这么干。”慕容垂一听,气儿顺了,就照高弼说的做了。
“内核解读”
这段十六国时期的秦燕战争片段,看似是一场古代军事冲突的记录,实则藏着关于“人才管理、组织崩坏、民心向背”的底层逻辑——哪怕放在现代职场、企业管理或公共治理中,这些逻辑依然戳中核心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人物和矛盾点,拆解其中的现代启示。
慕容评:“精致利己者”如何拖垮一个组织?
慕容评的操作,堪称“古代版职场蛀虫”的典型:大敌当前,他不想着整合资源、鼓舞士气,反而把军营里的山泉、柴火当成“私产”,靠卖水卖柴赚差价,堆了满营钱帛。士兵们渴得没水喝、冷得没柴烧,却看着上司发国难财,能有斗志才怪?
这像极了现代企业里的“短期利益至上者”:比如公司面临市场竞争时,部门负责人不抓核心业务,反而靠克扣团队资源、薅公司羊毛谋私利。结果必然是“团队怨声载道,战斗力清零”——燕军后来一触即溃,根本不是打不过,是没人愿意为慕容评这种上司拼命。
更讽刺的是,慕容暐骂他的话,放到现在依然适用:“国家(公司)没了,你留着钱有啥用?”很多人在职场或管理中,总盯着眼前的“小钱小利”,却忘了自己的利益和组织的存亡绑在一起。慕容评最后单枪匹马逃回老家,满营钱帛全成了秦军的战利品,就是最直白的教训。王猛的“用人哲学”:如何驾驭“有缺点的核心人才”?
邓羌是个典型的“能力强但毛病多”的人:为老领导徐成求情,敢跟主帅王猛叫板(甚至要带兵打王猛);临战前还讨价还价要官,妥妥的“职场刺头”。但王猛没像“愣头青”一样硬刚,反而先忍、再哄、最后用——这背后是顶级管理者的“务实思维”。
放在现代管理中,这就是“用人所长,容人所短”的精髓:没有完美的员工,只有不会用的领导。邓羌的“缺点”(讲义气、敢争、认利益),换个角度看也是“优点”:讲义气意味着他重情,能凝聚下属;敢争意味着他不怕事,关键时刻能冲上去;认利益意味着“只要给够回报,他能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