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630章 太宗简文皇帝(第2页)

冬天十月丁卯日,把简文帝葬在高平陵。

彭城有个神棍叫卢悚,自称“大道祭酒”,跟着他混的有八百多家。十一月,他派徒弟许龙去吴地,大清早跑到海西公门口,说太后有密诏,要接他回去复位;海西公一开始差点动心,被保姆劝住了。许龙说:“大事眼看要成,哪能听妇孺之言!”海西公说:“我在这儿已经是戴罪之身,多亏朝廷宽恕,哪敢瞎折腾!再说太后有诏,该派官员来,怎么就你一个?你肯定是来作乱的!”喊手下把许龙绑了,许龙吓得撒腿就跑。甲午日,卢悚带着三百人,大清早攻打广莫门,谎称海西公回来了,从云龙门冲进皇宫,抢了武器库的兵器,守卫们吓得一脸懵。游击将军毛安之听说出事了,带着人直接冲云龙门,亲手砍人;左卫将军殷康、中领军桓秘也带兵进止车门,和毛安之一起把乱党收拾了,砍死好几百人。海西公吓得够呛,天天喝酒泡妞,生了儿子也不养,当时人都觉得他挺可怜。朝廷见他这么能忍,也就没再提防他。

秦国都督北蕃诸军事、镇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朔方桓侯梁平老死了。梁平老在北方镇守十几年,鲜卑、匈奴人既怕他又服他。

三吴地区大旱,闹饥荒,饿死好多人。

【内核解读】

这段十六国与东晋并立时期的历史片段,看似是零散的人物事件记录,实则藏着古代治国、人际博弈与乱世生存的底层逻辑,用现代视角拆解,能读出不少跨越时空的启示:

君臣相得:顶级治理的“信任+能力”双引擎

王猛与苻坚的互动,堪称古代“君臣最佳搭档”的范本。王猛拒绝“都督中外诸军事”时,理由很实在:“就算是伊尹、吕尚(古代顶级贤臣)都未必能一肩挑,何况我”——这不是谦虚,而是对“权力过载会导致治理失序”的清醒认知;而苻坚的回应更直接:“我要统一天下,除了你没别人”,本质是“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且给予绝对信任。

结果也印证了这种模式的有效性:王猛“踢走混子、提拔人才、抓生产练军队”,本质是“优化组织架构+激活人力+夯实民生军事基础”,最终实现“秦国富得流油、军队能打”。放到现在看,这就是“领导放权不甩锅,下属担责不越界”的理想状态——无论是企业还是行政部门,“决策者敢信任,执行者有能力”,都是突破复杂问题的核心。更难得的是,苻坚还让太子“像伺候我一样伺候王猛”,相当于给核心执行者“尚方宝剑”,避免了“下属做事时被上层亲属掣肘”的内耗,这在权力密集型组织里尤为关键。

纳谏与用人:管理者最容易踩的“认知坑”

苻融的经历,活脱脱是“年轻管理者成长手册”里的“反面教材+修正案例”。他一开始“喜欢玩新花样、爱挑刺”,不听申绍“搞宽和政策”的建议,结果“老犯错被苻坚骂”——这像极了现在有些刚上位的管理者:有冲劲但缺经验,总觉得“新方法比老建议管用”,却忽略了“治理需要平衡,而非激进”。直到申绍被调走、自己屡屡碰壁,才后悔“没听劝”,这也印证了一个现代管理常识:“下属的谏言不是找茬,而是帮你补认知盲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