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631章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第2页)

苻坚想让周飏当尚书郎。周飏说:“我蒙受晋朝的厚恩,只是因为老母被抓,才在这里失节,母子能保全性命,这是秦国的恩惠。就算给我公侯这样尊贵的地位,我也不觉得荣耀,更何况是个郎官呢!”于是不肯做官。每次见到苻坚,有时候还会叉开腿坐着,叫苻坚氐贼。有一次赶上新年朝会,礼仪和护卫都很盛大,苻坚问他:“晋朝的新年朝会,和这个比怎么样?”周飏挥动衣袖,大声说:“你们这些像牛羊一样聚集在一起的人,怎么敢和我们天朝相比!”前秦的人觉得周飏太无礼,多次请求杀了他,苻坚却对他越来越好。

周仲孙因为失守被免官。桓冲任命冠军将军毛虎生为益州刺史,兼任建平太守,让毛虎生的儿子毛球当梓潼太守。毛虎生和毛球讨伐前秦,到了巴西,因为粮食匮乏,退到巴东驻扎。还任命侍中王坦之为中书令,兼任丹阳尹。

这一年,鲜卑人勃寒侵扰陇右,苻坚派乞伏司繁去讨伐。勃寒请求投降,苻坚就让乞伏司繁镇守勇士川。

有彗星出现在尾宿和箕宿之间,长达十多丈,经过太微垣,扫过东井宿;从四月开始出现,到秋冬都没有消失。前秦太史令张孟对苻坚说:“尾宿、箕宿,是燕国的分野;东井宿,是秦国的分野。现在彗星从尾宿、箕宿出现,扫过东井宿,十年之后,燕国将会灭掉秦国;二十年之后,代国将会灭掉燕国。慕容暐父子兄弟,是我们的仇敌,却在朝廷中占据高位,显贵兴盛无人能比,我私下很担忧,应该除掉他们当中的首领,来消除上天显示的灾祸。”苻坚没有听从。

阳平公苻融上疏说:“东胡占据六个州,南面称帝,陛下多年劳师动众,才把他们拿下,他们本来就不是因为仰慕道义而归顺的。现在陛下亲近并宠幸他们,让他们父子兄弟在朝廷中遍布,掌握权力,履行职责,势力超过了有功勋的旧臣。我觉得狼虎之心,终究是不能养的,天象变化如此,希望陛下稍微留意一下。”苻坚回复说:“我正要统一天下,把夷狄当作自己的孩子。你应该打消顾虑,不要心怀不满。只有修养德行才能消除灾祸,如果能从自身找原因,还怕什么外患呢!”

【内核解读】

宁康元年(公元373年)是东晋政治格局剧烈变动的一年,更是南北政权力量对比发生关键转折的节点。这一年,权臣桓温的离世标志着东晋“桓氏专权”时代的阶段性落幕,谢安、王坦之等士族官僚的崛起重塑了东晋的政治生态;而前秦苻坚在这一年南下攻取梁、益二州,不仅扩大了统治疆域,更展现了其独特的治国理念与战略野心。这一系列事件如同历史的多棱镜,折射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权力博弈、民族关系与士大夫精神的复杂面向。

权臣末路:桓温的权力遗产与东晋的危机化解

桓温作为东晋中期最具争议的权臣,其一生都在“权臣”与“篡位者”的边缘徘徊。宁康元年的到来,为他的政治生涯画上了句号,却也将东晋推向了权力重组的风口浪尖。

桓温此次入朝的排场极具威慑性,“大陈兵卫”的阵仗与百官“战慑失色”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其权势熏天的地位。王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的失态,更反衬出谢安“神色不变”的胆识与智慧。谢安一句“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的从容质问,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暗藏机锋——既点破了桓温的猜忌之心,又以“诸侯有道,守在四邻”的儒家政治伦理对其进行道德约束。这种“以柔克刚”的政治智慧,不仅化解了当场的危机,更为后续稳定东晋政局奠定了基础。

桓温病重期间求“九锡”的举动,是其政治野心的最后暴露。谢安、王坦之“故缓其事”的应对策略,展现了士族官僚的政治手腕。他们没有选择与桓温正面冲突,而是通过修改诏文、拖延时间等柔性方式,巧妙地化解了这场可能引发政治动荡的危机。王彪之“闻彼病日增,亦当不复支久”的判断,精准把握了局势的核心——时间站在维护晋室的一方。这种“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避免了东晋陷入内战的深渊,体现了士族精英在危局中的理性选择。

桓温临终前对谢安、王坦之的评价——“渠等不为汝所处分”,道破了权力博弈的本质:权力的维系不仅依赖于个人权威,更取决于制度框架与社会认同。他不让弟弟桓冲加害谢、王二人的考量,既包含对现实政治平衡的认知,也暗含对家族长远利益的算计。而桓冲最终放弃诛杀谢、王、稳定政局的选择,表明东晋士族政治已形成“权力制衡”的潜规则——过度专权不仅会引发士大夫群体的反对,更会损害家族声誉。

南北交锋:前秦南进与梁益二州的易主

如果说东晋的内部权力交接是“软着陆”,那么前秦对梁、益二州的攻取则是“硬扩张”,这一军事行动深刻改变了南北对峙的格局。

苻坚派遣的四路大军分工明确,王统、朱肜出汉川,毛当、徐成出剑门,形成钳形攻势,展现了前秦成熟的军事战略规划。相比之下,东晋梁州刺史杨亮的抵抗显得仓促无力,其子杨广在青谷战败后,“沮水诸戌皆委城奔溃”,反映出东晋边防体系的脆弱。梓潼太守周飏的投降颇具戏剧性,因“母、妻被获”而“失节”,却在降秦后始终坚守晋臣气节,这种看似矛盾的行为,实则是魏晋士大夫“忠孝难两全”的真实写照。他“箕踞而坐,呼为氐贼”的刚烈,以及在元会上怒斥“犬羊相聚,何敢比拟天朝”的决绝,将儒家“夷夏之辨”的观念展现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