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2章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上(第2页)
八月初十,立王氏为皇后,全国大赦。这皇后是王蒙的孙女。任命皇后的老爸晋陵太守王蕴为光禄大夫,兼任五兵尚书,封他为建昌县侯,王蕴坚决推辞不接受。
九月,皇帝开始学《孝经》,总算开始看书了,还请了儒生来讲课。谢安推荐东莞人徐邈补任中书舍人,每次皇帝咨询他,都能帮着纠正不少问题。皇帝有时候开派对,喝嗨了就爱写手写诏书、诗章赐给侍臣,有的写得乱七八糟,话也没正经;徐邈总是及时收回来修改,都改得像模像样,经皇帝重新看过,再发出去,当时的人都因为这事儿夸徐邈。
冬天十月初一,发生日食。
秦王苻坚下诏说:“刚刚丧失了贤能的助手,很多部门可能不合我心意,在未央宫南边整个‘信访办’,我五天去一次,了解老百姓的难处。现在天下虽然没完全平定,暂且先停火搞文化建设,也算符合武侯(王猛)的意思。要大力推崇儒学,禁止老庄玄学和谶纬学说,敢犯的直接处死暴尸街头。”精心挑选学生,太子和公侯百官的儿子都去学校上课;朝廷内外的禁卫军、军官士兵,都得学习。二十个人配一个经生,教他们读书断句,后宫也设学校教宫女,选聪明的太监和女奴去跟博士学经。尚书郎王佩读谶纬书,苻坚把他杀了,从此没人敢学谶纬了。
【内核解读】
宁康二年至三年(公元374至公元375年),是东晋与前秦南北对峙格局中暗流涌动的关键时期。这两年间,双方内政外交的微妙变化,既折射出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织,更暗藏着决定未来历史走向的深层逻辑。
东晋:士族政治的平衡术与隐患
东晋朝堂在这一时期呈现出典型的“士族共治”特征,谢安与桓冲的权力互动成为核心线索。王坦之去世后,桓冲主动将扬州刺史职位让渡给谢安,这种看似“澹然”的权力交接,实则是门阀政治成熟的表现——通过避免士族内斗维系东晋脆弱的稳定。但这种平衡暗藏隐患:谢安“期功之惨不废丝竹”的生活方式,虽被士大夫效仿成俗,却也暴露了士族阶层在危机四伏的时局中,仍沉溺于清谈雅乐的颓靡倾向。王坦之“天下之宝当为天下惜之”的苦谏,恰是对这种士风的忧虑。
朝堂之外,东晋对蜀地的争夺以失败告终。蜀人张育、杨光起兵反秦虽一度声势浩大,但最终因内部权力倾轧(“张育与张重等争权相攻”)被秦军各个击破。这场失败不仅让益州重回前秦版图,更暴露了东晋在军事协同与地方号召力上的短板——面对前秦的强势扩张,东晋尚未形成有效的反击体系。
前秦:鼎盛表象下的危机伏笔
前秦在苻坚与王猛的治理下已臻鼎盛,“平燕定蜀,有如拾芥”的功业使其疆域囊括中原与巴蜀。但宁康二年的“明光殿呼语”事件,如一声惊雷划破盛世表象:“甲申、乙酉,鱼羊食人”的谶语直指鲜卑(“鱼羊”合为“鲜”)威胁,而苻坚对朱肜、赵整诛杀鲜卑的建议置之不理,埋下了日后淝水之战后政权崩溃的种子。赵整以宦官身份“前后五十馀事”直言进谏,其“浮云蔽白日”的讽喻虽暂时让苻坚警醒,却未能改变其“优容鲜卑”的基本国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