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634章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第2页)

苻坚下诏书说:“张天锡靠着祖父父辈的家底,占着河西当土皇帝,不服管教。索头部落世代盘踞朔北,占了半壁江山,东边收服秽貊,西边拉拢乌孙,有百万大军,在云中虎视眈眈。我命令两支大军,分头收拾这俩狡猾的敌人,不到一年就把他们彻底搞定,俘虏投降的有上百万,开拓土地九千里,连五帝没收服的,周、汉没到过的地方,都派使者来归顺,乖乖听话。有关部门赶紧论功行赏,士兵们免除五年赋税,赐爵三级。”于是加封行唐公苻洛为征西将军,任命邓羌为并州刺史。

阳平国常侍慕容绍私下对他哥哥慕容楷说:“秦国仗着自己强大,没完没了地打仗,北边守着云中,南边守着蜀、汉,运粮运物跑万里路,路上饿死的人到处都是。军队在外头累垮,老百姓在国内穷惨,快完蛋了。冠军叔(慕容垂)又聪明又有本事,肯定能恢复燕国,咱们只要保住小命等机会就行!”

早先,秦人打下凉州后,商量着讨伐西障的氐、羌部落。秦王苻坚说:“那些部落杂居在一起,谁也管不了谁,成不了中原的大威胁。应该先安抚他们,征收租税。要是不服,再打也不迟。”就派殿中将军张旬先去宣慰,庭中将军魏曷飞带二万七千骑兵跟着。结果魏曷飞气他们仗着地势险要不服管,就出兵攻打,抢了一把回来。苻坚气他违抗命令,打了他二百鞭子,还斩了前锋督护储安向氐、羌部落谢罪。氐、羌部落这下高兴了,投降归附的有八万三千多个部落。雍州士族早先因为战乱流落到河西的,都允许他们回老家。

刘库仁到处招抚逃散的人,信誉特别好,侍奉拓跋珪也特别用心周到,没因为代国灭亡就变卦,还常对儿子们说:“这小子有统一天下的志向,肯定能恢复祖宗家业,你们得好好待他。”秦王苻坚奖励他的功劳,加封广武将军,给了他旌旗仪仗。

刘卫辰不服气在刘库仁手下,气不过,杀了秦国的五原太守叛变了。刘库仁攻打卫辰,把他打败,追到阴山西北一千多里地,俘虏了他的老婆孩子。又往西攻打库狄部,把他们的部落迁到桑干川。过了一阵子,苻坚任命卫辰为西单于,统管河西的各种部落,驻扎在代来城。

这一年,乞伏司繁去世,他儿子国仁继位。

“内核解读”

这段源自十六国时期的史料,浓缩了政权更迭、民族博弈与个人决策交织的乱世图景,其中既有制度调整的尝试,也藏着大国兴衰的密码,更折射出乱世中人性与权力的复杂逻辑,可从几个核心维度展开解读:

税制调整:乱世里的财政“权宜之计”

哀帝从“按田收租”到“按人头征税”的转变,本质是战乱背景下的财政简化尝试。按田亩收租需要清晰的土地核查与征管体系,而乱世中人口流动、土地荒芜,这套制度很容易失效;改征人头税(每人三斛米,服役者免缴),虽能快速锁定征税对象、短期充实府库,但本质是“一刀切”的粗放治理——它不问土地多寡、贫富差异,对无地贫民而言实则是变相的负担。这种调整暴露了乱世政权的共性困境:财政需求优先于制度公平,短期效率压倒长期规划,也为后续的社会矛盾埋下隐患。 苻坚的“双面”:雄主的智慧与隐忧

前秦王苻坚是这段史料的核心人物,他的一系列决策既展现了十六国时期“明君”的特质,也暗藏了前秦盛极而衰的伏笔。

--军事与用人:刚柔并济的治理术

苻坚伐代的胜利,靠的是“十万人+二十万步骑”的兵力压制与“刘卫辰为向导”的精准借力,体现了大国征伐的系统性布局;而对马晖、杜周的处置更见其用人智慧——不纠结于“延误军期”的成规,反而以“春冬水浅、夏秋暴涨非其过”为由免罪,让其戴罪立功,最终竟实现“万里赴军、赶上会师”的效果。这种“不拘常规、以功补过”的灵活性,正是前秦能快速吞并诸部的关键:乱世用人,重实绩远胜重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