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点经典 作品

第636章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第2页)

前秦将军毛当、王显带两万兵从襄阳往东,跟俱难、彭超会合,一起攻打淮南。五月乙丑,俱难、彭超攻下盱眙,活捉了高密内史毛璪之。前秦六万大军把幽州刺史田洛包围在三阿,这里离广陵才一百里地,朝廷上下吓得不行,赶紧在长江边布防,派征虏将军谢石带水军驻守涂中。谢石是谢安的弟弟。

右卫将军毛安之等人带四万兵驻守堂邑。前秦的毛当、毛盛带两万骑兵偷袭堂邑,毛安之这帮人吓得直接溃散了。兖州刺史谢玄从广陵去救三阿;丙子这天,俱难、彭超被打败,退守盱眙。六月戊子,谢玄和田洛带五万兵进攻盱眙,俱难、彭超又败了,退守淮阴。谢玄派何谦等人带水军趁着涨潮逆流而上,夜里烧毁了淮桥。邵保战死,俱难、彭超退守淮北,谢玄和何谦、戴逯、田洛一起追击,在君川再次把他们揍得大败,俱难、彭超往北逃跑,就剩自己小命保住了。谢玄回到广陵,朝廷下诏给他加官进爵,升为冠军将军,还兼任徐州刺史。

秦王苻坚听说这事儿,气得火冒三丈。秋天七月,下令用囚车把彭超押回朝廷受审,彭超自己抹脖子了。俱难被削去爵位,贬为老百姓。

前秦任命毛当为徐州刺史,镇守彭城;毛盛为兖州刺史,镇守胡陆;王显为扬州刺史,驻守下邳。

谢安当宰相的时候,前秦老来捣乱,边境的军队老打败仗,大伙儿都吓得心慌慌,谢安却总能稳住局面,用平和安静的态度处理事儿。他治理国家,抓大放小,不纠结鸡毛蒜皮的小事。当时的人把他比作王导,还说他比王导更有文化气质。

八月丁亥,朝廷任命左将军王蕴为尚书仆射,没多久,又调任丹杨尹。王蕴觉得自己是皇亲国戚,不想在朝廷里任职,一个劲儿请求外放;朝廷就任命他为都督浙江东五郡诸军事、会稽内史。

这一年,前秦闹了大饥荒,日子不好过了。

“内核解读” 公元379年的中国大地上,前秦与东晋的军事交锋持续升级,这一年的历史事件不仅勾勒出十六国时期政权博弈的残酷图景,更折射出军事策略、政治伦理与人性选择的复杂交织。太元四年的战争进程与政权运作,为我们理解那个分裂动荡的时代提供了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军事决策中的理性与冒险:前秦的战略摇摆

前秦君主苻坚在襄阳之战初期展现出的亲征冲动,与大臣阳平公融、梁熙的理性劝谏形成鲜明对比。阳平公融以“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的精妙比喻,点出倾全国之力争夺一城的战略失衡风险;梁熙则通过历史镜鉴(汉光武、晋武帝统一战争均未亲赴前线),强调帝王应把握战略全局而非陷入局部战场。这种劝谏最终阻止了苻坚的亲征,体现出前秦决策层内部尚存的理性制衡机制。

然而苻坚对襄阳的执念仍推动着战争机器高速运转。从军事部署看,前秦采用多线协同策略:长乐公丕主攻襄阳、慕容越进攻顺阳、彭超与俱难攻略淮南,形成对东晋的钳形攻势。这种战略布局虽显示出前秦的军事优势,但也暴露出战线过长的隐患——后续淮南战场的溃败印证了过度扩张的风险。

人性博弈与伦理抉择:守城者的精神光谱

襄阳攻防战中的人物选择构成了一组震撼的人性对照。主将朱序在城破被俘后坚守气节,反而获得苻坚的敬重与任用;而叛变投敌的李伯护虽短暂达成目的,最终却因“不忠”被处决。这种结局安排超越了简单的胜负评判,折射出十六国时期政权对“忠义”伦理的共同认同——即便敌对双方,也将坚守节操视为价值标杆。

类似的伦理抉择也出现在其他战场:顺阳太守丁穆被俘后拒绝前秦官职,展现出士大夫的政治操守;魏兴太守吉挹“不言不食而死”的殉国行为,更让苻坚发出“晋氏多忠臣”的感叹。这些人物的选择表明,在政权更迭频繁的乱世,传统伦理依然是维系士人人格尊严的重要支柱。而田泓潜水报信、宁死不屈的事迹,则将这种忠义精神从精英阶层延伸至普通士卒,构成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底色。